分享

1968年的技术创新,21世纪的修理重点,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有问题吗?

 dongchang 2018-12-27

500

南京长江大桥修理工作即将结束,将于通车50周年重新开放。本次修理,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引桥的双曲拱修复:

优美的双曲拱桥是南京长江大桥南引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种桥梁结构具有节省材料、造价低廉、施工简便、造型美观等特点,很好地克服了当时钢材和设备短缺的局限。但随着双曲拱桥服役期的增长,在交通量剧增、自然侵蚀、材料老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病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急需进行加固维修。 

南京长江大桥是不可移动的文物。双曲拱桥维修,既要在外观上维持原有风貌,在结构上保持既有体系,又要增加拱桥的承载力。经过反复讨论后,我们决定采用自密实混凝土的结构加固方式来进行主拱肋的加固。这种混凝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够流动、密实,不需要附加振动,在增大拱肋截面加大拱桥承载力的同时,对文物本体干预最小。另外,加固还需将拱上的原有填料拆除,换上新的填充料。 

http://www./2018/1210/1741144.shtml

50年后的主要缺陷,50年前曾是了不起的发明创造,我幼年读的《十万个为什么》,还专门就此向儿童科普:

500

500

当年的科普水平相当不低,但考虑到成书年代,技术问题和意识形态宣传混在一起,以至于影响了阅读。作为一名曾经的路桥工程师,下面是我纯粹的技术科普:

首先,为什么矛盾体现为双曲拱和高填土二选一?因为否定全钢梁方案是基本国情。

500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主桥是全钢梁桁架桥,但引桥部分是钢筋混凝土桥。1966年中国还是个半工业国,钢材是最紧缺的资源。主桥要考虑通航,所以咬牙挤出钢材修了钢桁架,引桥不需要考虑太多的桥下交通,肯定不会用全钢结构。

接下来就是钢筋混凝土桥和堆土方案的比较了。显然,用填土代替引桥最省钢材,钢筋混凝土用钢程度中等。但正如这个文章所说,堆土不能直上直下,为了稳定必须放很宽的边坡,在长江边上占大量土地,阻碍桥下交通。而且土路基比较松软,在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起伏,路面破坏比较严重,浪费沥青。(中国很缺好沥青,往往需要进口)

从工期来说,高坡土路基自重不可忽略,一旦堆出几十米高的土埂,无论是下面的地基还是土路基本身,都会缓慢变形。所以往往要等到变形完毕才能施工,拖长工期。在多雨的江南,还要考虑边坡防水问题。

500

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头填土,是经过检验的保守方案。如果从公路桥开始放坡,占地更多。

这个时候,半土半洋的解决方案出来了:双曲拱。

1964年4月17日,一座造型别致的桥梁在无锡东亭诞生了,这是无锡县交通局桥梁工程队发明创造的。这种桥吸收了我国古代石拱桥的优点,将承重受力部分结构做成横向与纵向都用拱形曲线,类似自行车挡泥板。东亭桥是我国第一座双曲拱桥,后在全国各地推广。1973年,上海科教电影厂制成《双曲拱桥》专题片,1978年邮电部特种邮票中有一枚是双曲拱桥。

为什么要做双曲拱呢?因为这种结构能在桥身中尽量减少拉力。

500500

所谓双曲拱,就是沿着桥梁的纵向有弯曲,在横向再弯一下,尽量让整个梁都处于压力区。一般来说,在钢筋混凝土内部,钢筋是用来承受拉力的,混凝土用来承压。减少了受拉区,就可以少用钢筋。所以双曲拱也能大幅减少钢筋混凝土的钢筋使用,最后用钢量并不明显超出填土方案。

500

500

双曲拱桥腹部实拍,可见主梁在纵向弯曲的同时,横向也被分割为多个拱。

但部分工程师并不信任这种1964年才发明的因陋就简的技术,更愿意采用武汉长江大桥采用的桥头土边坡,因为双曲拱技术有天生的缺陷——抗冲击能力差,不耐用,会比其他部分提前损坏。近年的检修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

等纬三路隧道通车之后 南京长江大桥拟封闭一年大修

南京长江大桥富有中国风情的“双孔双曲拱桥”,一直以来被视为大桥的一大特色,但目前这部分病害严重,“若是超大型的超重货车轧上去,就可能会压塌。”有专业人士对记者说。南京长江大桥引桥的双曲拱梁部分必须对桥梁结构进行调整,减轻对梁体的压力。从目前的研究方案看,这次大修可能需要一年左右时间。

http://news.ifeng.com/a/20150818/44454102_0.shtml

长江大桥大修

大桥的引桥很有特色,一部分是T形梁桥,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还可以用,只要将有病害的部分修补好即可;还有一部分是双曲拱梁桥。这富有中国风情的“双孔双曲拱桥”,一直以来被视为南京长江大桥的一大特色,但目前这部分的状况很糟糕,“双曲拱桥遭遇的破坏是脆性破坏……几十年也到寿命了。”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根据方案,双曲拱梁部分的桥面需要全部换掉,并对桥梁结构做调整,重修之后,梁与桥面共同受力,减轻对梁体的压力。

http://www./portal.php?mod=view&aid=1589

但这并不能说明当年的决策错了。因为从南京的发展来看,如果当年采取了堆土方案,早晚也是要换成桥梁的。因为沿江地带早已是繁华市区,既不能容忍土坡占这么多的面积,也不能容忍土埂阻隔交通。既然当年缺钢筋,日后也不想多占地,这个双曲拱算是一种不错的妥协,符合中国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如果你相信中国工业会高速发展,到了钢材产量几亿吨的年代,更换双曲拱的成本相对就可以忽略;如果你相信中国城市会高速发展,就不该在南京桥头设置巨大的土坡。

打个比方,全钢结构的主桥就像皮大衣,钢筋混凝土桥算棉衣,填土算单衣,这双曲拱就是一件自己织的毛衣。在穿不起皮大衣的时候,有人建议咬牙买贵一点的棉衣,有人说单衣凑合一下,还有人说不如自己打一件薄毛衣,虽然不是特别耐用,但过几年条件好了可以改善,眼下也能穿上毛衣出门干点活提高发展速度。如果你对家庭的经济前景有信心,毛衣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而言之,问题中那个贴图的确过多地强调了意识形态矛盾,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双曲拱作为60年代中国“土”工程师的成果,体现了新中国年轻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和实践水平。部分工程师照搬别国经验,在贪大求洋和极端保守之间变幻,不愿研究现实国情,做出合理的妥协,的确应该受到批判,而且批判可以超出纯技术问题的范畴,只是不该上纲上线到这个程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