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秀琨散文】博白之子——秦似先生

 老鄧子 2018-12-28


博白之子——秦似先生

文 / 冯秀琨



  2017年10月15日,是秦似先生诞辰100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广西桂林图书馆为秦似先生举办纪念和研讨会。我有幸接到桂林图书馆的邀请,参加了这次纪念活动。在纪念和研讨会上,我代表博白一百八十多万乡亲表达我们对秦似先生的敬重和怀念。

  我很早就听说王力和秦似的名字,但真正对两位前辈有所了解,是我在写《冯培澜传略》的时候,我从收集与冯培澜有关的史料中,了解到秦似(原名王缉和)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长子,他也是我国有名的作家和语言学家。同时,我也从中了解到冯培澜与他们之间的友谊,冯家与王家之间的不解之缘。冯培澜笔名叫陈闲,博白镇柯木村蓝塘人,他是我爸爸的叔叔的儿子,我叫他五叔爷。王力比冯培澜长4岁,比秦似大17岁。冯培澜在县国立高等小学堂读书时,王力正在大车坪村教书。他们的认识,是因为冯培澜的四嫂——我的亲祖母,她也是岐山坡王家人,与王力家是邻居。村与村之间有联姻,便会有来往。相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一见如故。1921年春,王力先生在大车坪得到李月初赠给他的14箱书。同年夏,王力邀冯培澜等七八个知识青年,办起了“民十书社”(民十,即民国十年)。他们先以大车坪所得的14箱书和冯家、王家历代的藏书为基础,大家一有空就聚集在一起读书、交流。1924年秋,博白县教育科长陶生熙在评论博白知识青年时,称王力、王贞谔(也是岐山坡人)、梁存真、冯培澜为博白“四才子”。到后来,冯培澜在桂林的时候,娶了王力的堂妹王奇为妻,成了秦似的姑丈。正因为这层关系,我才有缘参加了秦似先生诞辰100年的纪念活动,并在会上介绍了我所知道的秦似先生。


秦似先生



良家养育好儿郎


  秦似的家乡博白镇新仲村岐山坡,位于南流江畔,距县城一华里。岐山坡人的先祖是从本县顿谷镇的一个王姓旺族金龟塘搬迁过来的,刚来时是1户人家,现在整个自然村有20多户人家近300人。在外工作的人中,被评为副教授(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就有20多人,被人们赞誉为“教授村”。

  我从亲戚的口中了解到,王力先生家当年的家境并不像有些文章所说的那样“贫穷”,因为,在当时的博白农村,能拥有单独二进厅堂的小院、能雇得起长工的家庭毕竟是很少的,虽然是泥砖瓦房,但在当时的博白农村,即使是建一间泥砖瓦房,对一般的家庭来说,也不容易。而且王力祖上历代书香,他的祖辈上溯至五六代,全是秀才、举人,兄弟全是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只是没出过什么大官和富翁,仅为幕僚之类的闲职,因此,家庭生活只属当时的“小康水平”而已。到了王力这一代,仅是王力的兄弟及其子孙,就有10名教授级人物:王力是北京大学教授;其长子秦似(王缉和)是广西大学中文教授、广西区政协副主席;次子王缉平是广西医科大学教授;长女王缉国是广西日报高级编辑、记者;三子王缉志是北京四通集团总公司副总兼中国科学院院长;四子王缉思是北京大学教授;五子王缉宪是香港大学教授;二女儿王缉燕是北京大学教授;其胞弟王祥珩是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女(秦似女儿)王小莘是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另外,王小莘的爱人及女婿也是教授)。

  秦似小的时候,由于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对秦似管教很严。1922年,秦似5岁,便进入设在他家的小学(私塾)读书。老师是他的三叔。不久,小学搬到他家隔壁的宗祠里上课,叫岐山小学,由于教学好,学校名气逐渐大了,把方圆十里的学童吸引进来。1926年,他考入县立小学读书。1929年小学毕业,因县里惟一的中学(也就是现在的博中)闹学潮,家人不放心,让他进补习班学习,第二年才考上初中。1931年,博白发生李宗仁和朱为珍的混战,秦似曾与几位同学随人群逃难流浪,不久后才回到学校。1933年夏,考入玉林二高中。不久,他所在的班级被解散。1934年,他考上了广州知用中学高中部读书。据说,他在高中期间,已经开始发表诗歌和文章了。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9月,秦似考上了在梧州的广西大学化学系。第二年,他随广西大理工学院迁址到了桂林。国难当头,热血沸腾的他已不能安心书斋读书,便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春天,他到贵县中学教书兼做《贵县日报》副刊编辑;因发表了许多针砭时弊的文章,而被迫辞职。此时,因父母离婚,父亲另娶妻生子另建家庭,且因战乱物价飞涨,不能再顾及家里。祖父母与曾祖父在印尼谋生。二十岁刚出头的秦似,担起养家活口的责任,他带着母亲、曾祖母和弟妹在贵县开了3个小书店,名叫“抗战书报供应社”,代销和运送进步书籍,维持一家几口的生活。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为国为家而勇于担当的青年秦似。

  1940年,他受夏衍先生的邀请,到桂林,并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简称文协桂林分会),此时他的姑丈冯培澜(笔名陈闲,中国“左联”成员,“七月派”诗人)在桂林高中教书,已是文协桂林分会理事会的候补理事(1940年10月13日换届后,当选为理事),与李文钊一起负责协会总务部工作。冯培澜后来在《广西日报》任副刊编辑,与做《野草》编辑的秦似一道,为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繁荣而辛勤笔耕和忘我战斗。

  1944年,日寇攻下衡阳后直指桂林,秦似夫妇和他的堂姑王奇回家乡博白,一起进入博中教书,同时,也有大批的进步师生(包括中共党员)也来到博中教书、学习。1945年元月,秦似与部分进步师生由张祖贵率领,到玉林福绵参加桂东南起义。起义失败后,博白籍的人员撤回博白双凤,被敌人包围,牺牲了十几个人。秦似随大部队向东平的六吊村撤退,途中掉队、迷路,他向南走到珊湖村时,得到群众的掩护,之后良荔村农民王大仁、王大伦兄弟俩把他藏匿在一个谷仓里,躲过敌人的一次次清乡搜捕。自从秦似在离开博中后,博白当局就帖出告示悬赏500元大洋、6万斤谷子买他的脑袋,到处张贴布告通缉活捉秦似和邹优宁、冯培荣(他是我的另一个堂叔爷)。六吊事件中,死了二十余人。秦似被误认为已经牺牲,所以有人写悼念他的文章。他在东平农民家里躲藏至1945年9月,农民帮他找到在东平国民中学教书的妹妹王缉国,王缉国给了他几十元钱。两天后,他坐轿子转移到陆川,在一农户家藏了几天后,逃到合浦县石冲村(一说是旺盛江村)潜伏下来。1946年冬,他从湛江经广州逃到了香港,直到解放后才回来。



文艺事业的引路人


  解放后,秦似先生非常关心家乡的文艺事业的发展。五十年代初,他与冯培澜,一个是在省文化厅,一个在省文联工作。省里组织的文艺培训班,总少不了博白的学员。据说,省(自治区)文联、作协曾在博白举办全省(区)的文学培训班,因此,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博白文艺事业一直走在广西各县的前列。

  六十年代,吕集义先生的七律《博白访绿珠故里》发表后,郭沫若、王力、邓拓、石兆棠、秦似、刘介、沈尹默、周瘦鹃、韦瑞霖、林半觉、陈铭枢、莫乃群等百人纷纷唱和,这些唱和诗由博白县文联收集,给博白的诗坛带来了生机。由吕集义精选180首编辑成《绿珠唱和诗》一书于1962年5月刻印出版。成为当时广西的诗坛盛事。

  1978年12月21日下午四时,王力先生在博中礼堂为学生作《学好语言,打好基础》的学术演讲。随行的秦似说,他在博中读书时,语文老师韦碧海以博白名胜古迹诗词作教学,效果很好,鼓励本地诗人收集地方名胜古迹诗词,编一本《白州名胜诗载》。后来,本土诗人陈国才编成了《白州名胜诗载》和《绿珠胜迹诗载》两本诗集,秦似为这诗集分别做了《序诗》。而王力则为此二书题写了书名。

  1979年11月,博白决定召开博白县第四次文代会,恢复在文革动乱中被“砸”的博白县文联。会前县宣传部和文代会筹备组曾致电王力、秦似,特邀他们回家乡参加盛典,他们接电话时都欣然答应回乡参加会议,后因故未能如愿,王力赋诗一首寄回,秦似则将他准备在会议期间做学术报告的文章《艺文丛语》寄回,给刚创刊的《南流》首发,以支持家乡的文艺事业。后来,此文在纪念《南流》创刊30周年时,再次在《南流》刊发。

  1980年,博白县文联创办《南流》内刊,是在秦似先生的指导下出刊的。他还出面邀请当时广西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李雁先生为《南流》杂志刊头题字,此刊头一直延用至今。在他的帮助下,《南流》的首发式在南宁举行。两个月之后,秦似邀请了区内著名的艺术家阳太阳、凃克、林克武、罗立斌、古笛、毛正三、李雁等人来博白采风,并分别给博白的文艺工作者上课,指导他们开展文艺创作。

  1984年3月,秦似再次返博与博白文学工作者座谈。会上作了《我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的报告,1984年《南流》第1期刊出了他的讲话录音稿,给了博白的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很大的启发。



精神和风范永存


  《南流》创刊以后,经常以经典回放的方式,刊发王力、秦似父子的文章,供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学习。1986年,秦似先生逝世,南流刊发了夏衍先生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以纪念我们敬爱的文学导师秦似先生。《南流》还经常发表各界人士有关王力、秦似的诗文,以表示家乡人对他们的景仰和怀念之情。

  2016年7月,博白县向全国发出了纪念王力诞辰116周年征集诗稿启事,收到全国各地发来的诗歌楹联上千首(对),我们精选出其中107首录入《博白县诗词选集》。《博白县诗词选集》收入博白历代诗人的诗词。其中有晋代美女绿珠的《懊侬歌》,著名女诗人朱玉仙诗词79首,王力的诗词103首,秦似的诗词109首等等。另外,我们每年出版的《白州诗联》也经常发表王力、秦似父子的诗词,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提供宝贵的教材。

  为弘扬王力精神,用王力精神育才造士,1993年,博白县委、政府将城厢高中更名为王力中学。2003年,又把王力中学升格为县级重点中学,面向全县招生,为社会培养了不少有用的人才。

  同时,县委、政府,十分重视王力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在海内外的影响,决定将王力的故居修复。使之成为青少年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富有文化和地方色彩的人文景观。2003年12月5日王力故居修复工程峻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王力故居经粉刷内外墙后显得比原来的旧居堂煌了许多。这座具有南方客家民居建筑风格的二进式的厅堂民居,除设“龙虫并雕斋”、“翰墨碑林”、“王力出生地”、“王力著作室”、“王力会客室”、“花厅院落”外,还特设了一间“王缉和(秦似)出生地及展室”,专门介绍王力、秦似两位大师辉煌而不平凡的人生。县里特设博白县王力故居管理所专职管理。王力故居被县市两级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来,为发挥王力故居更大的功能,扩大王力精神的影响力,博白县政府正拟将它扩建升级为3A或4A级风景旅游区。王力故居烙印一方水土对王力、秦似二位先生成长的哺育,凝聚先生对故土家园和祖国民族文化的深厚情结,涵蕴先生学术事业的风采和魅力,是中外学人追思和缅怀文化先贤的宝地。

  王力、秦似两位前辈,是我们博白人的骄傲。今天,我谨以此文,寄托我对两位前辈的深深敬意和怀念。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