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上的“马太效应”正逼迫家长们“大迁徙”

 昵称cZwA4 2018-12-28

相信许多人对马太效应一词并不感到陌生,通俗的话讲就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当今的教育走向正逐步再现这古老的寓言。

我之前任教的是某市区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小学。最近几年,一个现象越发明显。每到暑假之前,总有几个班内学习成绩好家境还算不错的学生转学去市中心的学校读书,又会有几个下面县城的孩子转来我校。几乎年年如此。学校一线任课教师也是频频摇头有苦难言,毕竟转走的学生多是品学兼优甚至是班内的班干部,学习委员。而转来的同学往往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居多。

为什么每年都有这样的“迁徙”发生呢?

是家长们明确感知到了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变化。义务教育阶段再也不是以往那样的“大锅饭”了,而是变成富人桌上吃肉,穷人蹲下喝汤的景象。市中心少数几所优质学校与辖区内其他学校的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拉大差距。正是这种差距让部分嗅觉敏感的家长陆续“迁徙”。

以往同一辖区内学校间的确也有差距,但差距有限,远没有达到城乡二元分化的程度。家长们自然也不必付出举家搬迁这样的代价来追逐顶尖名校。

一、师资的差异正在扩大。

本是同一个辖区,财政统一拨款,工资基数也是一样的,师资也是统一调配,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大的差异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教师的职称问题。职称是决定着教师干同样的活拿着多少报酬的根本问题。而决定职称的是教师个人荣誉和贡献。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表彰长期在薄弱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而设立了义务教均衡发展优秀教师奖。原则上鼓励市区优质师资去到薄弱学校任教,以达到国家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的需求。愿景是美好的。从政策上看,教育部门对获得该奖项教师的职称评聘是有倾斜的。通俗点说就是,去薄弱农村学校任教,薪水更高。然而事实却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以我所在的某三线城市中心城区为例,每年职称名额是按学校为单位划拨下去的。也就是说教师之间的职称竞争实际只发生在同校的同事之间。所以即便我校属于辖区内的薄弱农村学校,但是在校教师人手一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秀教师”的奖状。在竞争时自然就相互抵消了,起不到任何加分的作用。而且市中心学校往往职称名额多,薄弱农村学校名额反而很少。这最终导致了本该是“劫富济贫”的一个政策活生生变成了“劫贫济富”。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老师也不是傻子。如此政策下,大量优秀师资开始逃离薄弱农村学校,削尖脑袋往市中心钻,往私立学校钻。想走却没路子的就开始摆烂,工作中浑浑噩噩。所以说,学校间的师资差异首先是人心上的差异。

二、同伴氛围的巨大差异

古人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不同的班集体,交往不一样的同学,将来的个人素养肯定是不一样的。前面讲了,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每年都有大量优生流出,待优生流入。长此以往,本来优良的同伴氛围不断的恶化,势必加快优生的流失速度。形成恶性循环。具体到每个学生呢。拿身边的实例来讲,学生小A英语考85分。他如果在市中心好学校,会觉得自己成绩有待提高,还需要更努力追赶。假如他在我们学校,就会觉得自己成绩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同伴,从而丧失进取心。换做你是家长,会不会考虑给孩子换个环境呢?

三、减负带来的影响

之前在某公众号读到一篇文章《减负正在剥夺寒门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深以为然。减负往往减掉的是穷人家孩子的负,市中心孩子们学习上的投入实际是更大了。减负减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大幅缩短。但是考试难度却不降反增。家长们不得不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把在学校丢掉的学习时间再找回来。可是穷人家的孩子交不起高额的补课费,只能选择教学质量低劣的廉价辅导班。有的干脆就散养了。长此以往,他们与市中心学生的成绩差异愈发明显。

教育资源的两极分化导致家长们被迫“迁徙”已经是当前的大趋势。假如你问我,“我的孩子就在这样一所非重点学校,我该怎么办?”

我的答案是,能“迁”就“迁”,越快越好。

作者简介:小白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