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秀——中国地图制图学的奠基人

 張惠軍 2018-12-28


少时出身名门,聪敏有德;青年佐君治国,位列三司;中年误服冷酒,骤然早逝。对于裴秀,人们更多的了解可能来自三国志中的“政治家”、“学者”。殊不知,裴秀亦是一名伟大的地理学家,其提出的“制图六体”是我国地图制图理论的开端,裴秀其人更是我国地图制图学的奠基人。



裴秀其人:中国制图学的奠基者

裴秀(224—271)字季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西晋大臣,著名地理学家。出身著名的大族“河东裴氏”,历官三国魏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晋光禄大夫、司空,封钜鹿郡公。裴秀少年时便颇有名气,四十出头时便位列三司,但天不假年,泰始七年,裴秀服食寒食散后饮冷酒而逝世,享年四十八岁。


裴秀一生“聪敏而有德,举止儒雅,佐皇室而辅国政”,其品行政绩皆为后人所称道,当时人们便有“后进领袖有裴秀”的评价。除此之外,裴秀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理论,并作《禹贡地域图》,开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之先河。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制图六体: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理论

制图六体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裴秀因此被称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禹贡地域图》的序言中说:“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简单的说,制图六体就是地图制图的六项原则: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

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同时,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么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在其它地方就会有偏差;有了方位而无道里,就不知图上各居民地之间的远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离,而不测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地图同样精度不高,不能应用。



禹贡地域图: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

《禹贡地域图》是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的历史地图集,也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这些地图,都是一丈见方,按“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即1∶1800000)绘制而成。可惜地图现在已经失传,现在人们只能从“禹贡地域图十八篇”的序言中猜测这部地图集的样子了。

图集所覆盖的年代上起《禹贡》时代,下至西晋初年,内容则包括从古代的九州直到西晋的十六州,州以下的郡、国、县、邑及它们间的界线,古国及历史上重大政治活动的发生地,水陆交通路线等,还包括山脉、山岭、海洋、河流、平原、湖泊、沼泽等自然地理要素。从图集分为18篇以及以后的历史地图集的编排方式来推测,这部图集很可能是采取以时期分幅和以主题分幅两种方法,即以时间为序绘制不同时期的疆域政区沿革图,又按山、水或其他类型绘成不同的专题图。


来源:测绘学术咨询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