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汇通实践之祛痰法

 稻镇江 2018-12-28

现代医学认为,黏液高分泌是许多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的共同特征,黏液过度分泌可以引起黏液纤毛系统清除功能障碍和局部防御功能损害,导致气道阻塞和感染难以控制,需积极处理。

 

一、痰液生成的病理生理基础


我们的呼吸道存在正常黏液纤毛清除系统,由黏液和纤毛两部分构成。纤毛有规律的摆动,可以有效地将有害物质、病原体从支气管推移到鼻咽部。黏液的分泌主要来自杯状细胞、黏液腺的分泌在炎症刺激下分泌的黏液量明显增加,粘液腺还受迷走神经支配,乙酰胆碱可促进其分泌。此外,在炎症状态下,血管通透性增高会导致血浆渗出,黏液增加。

 

正常生理情况下,黏液是有效的纤毛载体,参与构成气道防御功能。但在病理状态下,过度的黏液分泌会造成纤毛黏液功能紊乱,过量的黏液成为病原菌的培养基,导致感染或加重感染。大量的黏液潴留还可以阻塞气道,影响有效通气。痰液就是由这些过量的黏液、病原微生物、炎症细胞及坏死脱落的组织细胞等共同组成。

 

二、临床常用祛痰药物的分类和简介


祛痰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①改善痰液的理化特性,抑制黏蛋白产生和分泌,破坏痰液中的黏性结构,降低痰液黏滞度;②恢复气道上皮黏液层的正常结构,促进纤毛清除功能;③加强抗炎、抗菌效果。

 

祛痰药物的分类如下:

(一)恶心祛痰药

这类药物口服后能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度恶心,反射性兴奋支配气管、支气管黏膜腺体的迷走神经,促进腺体分泌,使痰液稀释,改善黏液清除功能。这类药物主要包括愈创木酚醚、氯化铵等。这些药物剂量过大时可能会引起明显的恶心和呕吐反应。不适合用于大量清稀痰的患者。

(二)黏液溶解剂

1.糜蛋白酶是最常用的一种蛋白分解剂,使糖蛋白裂解,降低痰液黏稠度。可雾化吸入治疗,但存在严重过敏反应风险,临床已少用。

2.糖蛋白溶解剂:作用机制使痰液中的酸性糖蛋白裂解,降低痰液黏稠度,代表药物是溴己新、氨溴索等。注意溴己新对胃有刺激,可引起恶心、胃痛等不良反应。氨溴索可以增加浆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稠度,还可改善纤毛功能,增加抗菌药物疗效。

3.二硫键裂解剂:乙烯半胱氨酸:可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等。此类药物具有特殊的硫磺气味,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可引起恶心呕吐和呛咳等,有时会导致支气管痉挛,所以,支气管哮喘患者应慎用这类药物。羧甲司坦、厄多司坦作用与乙酰半胱氨酸相似,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用于多种疾病引起的痰液黏稠及咳痰困难。

 (三)其他祛痰药物

挥发性植物油也是祛痰药物的一类,代表性药物桃金娘油。具有促进纤毛运动、增加气道分泌、降低粘稠度作用。可用于多种咳嗽痰多病症。

 

三、中西汇通祛痰之法

 

中医认为呼吸道痰有寒痰、湿痰、热痰、燥痰之分,化痰药物有温燥凉润之别,祛痰之法有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之分。现根据痰的性状详论中药作用特点如下。

 

粘稠痰,多见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针对病原菌的治疗中医多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金银花、连翘、石膏、鱼腥草、蒲公英等,部分温性药物细辛、百部等亦具有抗菌作用。对症治疗,中医多选用刺激性祛痰药、粘液溶解剂


瓜蒌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所含氨基酸有关,瓜蒌富含的半胱氨酸能裂解痰液黏蛋白,使痰变稀、粘度下降而易于咳出。瓜蒌是针对粘稠液最好的药物。瓜蒌皮、瓜蒌根均有此作用。


远志主要含远志皂苷,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增强支气管的分泌,而具有祛粘痰作用。蜂蜜炮制远志,可达增效、减毒的目的。


桔梗的祛痰作用主要由于其所含皂苷口服时刺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反射性增加支气管粘膜分泌,使痰液增多、稀释而容易咳出。中医古代经典名方桑菊饮中就用桔梗,用于感冒初起,咳嗽,无痰,或干咳少痰等情况,桔梗禁用于痰多、肺水肿大量泡沫痰患者。

 

泡沫痰,多见于慢性间质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肺水肿,由于肺泡和末端细支气管大量的分泌渗出所致。中药白芥子、葶苈子含有的芥子苷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肺泡和细支气管的炎性渗出,因而能消除泡沫痰。葶苈子还有明显强心作用,能治疗肺水肿导致的大量泡沫痰。古方三子养亲汤即如此。这一类药物还有桂枝、桑白皮,桂枝、白芥子性温,葶苈子、桑白皮性寒可辩证配伍使用。而半夏、干姜、浙贝母具有阿托品样作用能直接抑制支气管腺体分泌,减少渗出物,如古方小青龙汤、半夏干姜散即是。半夏祛痰镇咳作用强,主要是抑制支气管腺体分泌减少痰液,有阿托品样作用,用于中医属于湿痰、寒痰,不适合热痰、燥痰。对唾液分泌抑制作用,故不适用于口干,张仲景小柴胡汤加减用法,口干去半夏加天花粉。浙贝母有类似阿托品作用,减少支气管分泌,抑制唾液腺分泌,不适合口干患者。上述两类药物由于抑制呼吸道分泌物,一般不用于干咳少痰,痰粘稠难咳等情况。

 

干咳少痰,中医分为外感内伤,外感由于病毒、细菌感染后,上呼吸道处于高敏状态,导致鼻塞,咽痒,咳嗽,干咳少痰,中医辩证属于表邪未净,治疗一定要解表,西医认为要抗过敏、减轻鼻腔粘膜充血,此时最好的药物为麻黄,或者三拗汤,配伍紫菀、前胡、黄芩、桔梗等治疗,麻黄配黄芩抗过敏作用强,黄芩又能减少麻黄副作用。内伤导致的干咳少痰,多见于阴虚体质患者,阴虚患者支气管粘膜腺体分泌粘液不足,中药养阴药物如麦冬、天冬、石斛、知母、百合等促进腺体分泌,又有一定的止咳化痰作用,常配伍桔梗、天花粉这类促进粘液分泌药物,代表方剂如百合固金汤。

 

另附常用止咳化痰中药的药理特点如下:

白前含有皂苷,为反射性祛痰药物,性温,用于寒性咳嗽,剂量增大胃中不适。

川贝母有镇咳作用,抑制呼吸中枢,中枢性镇咳,不用于感冒后咳嗽,咽痒无痰者,中医辩证属于表证未净,过早使用川贝母,导致闭门留寇,不能驱邪外出,咳嗽迁延日久。

款冬花主要为镇咳作用,不合适外感咳嗽,中医认为此药无宣肺解表之功,不合适感冒后咽痒咳等情况,一般用于内伤咳嗽。

紫菀刺激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强纤毛的功能,对各种咳嗽均有效果,唯独剂量需大,可用之15-30g效果明显。

前胡化痰,增加呼吸道的分泌,用于各种咳嗽痰多。

百部镇咳平喘作用,同时对多重病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可用于表证咳嗽,也可以用于内伤咳嗽。

从古方止嗽散的配伍特点来看,该方主要用于外感后的咳嗽,干咳少痰,咽痒等情况。

 

 

太湖学院学士班课程设有中医生理学、中医病理学、脉学、望诊、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中药学课程以法象药理、药理同求、药理求异、现代药理为特色,药理研究课程的化痰法详论各种化痰中药药理特点,指导临床应用,临床价值极高。本文基本观点来源于此。感谢太湖学院吴雄志教授传道授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