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28日,上海“新客站”建成通车。新民晚报新民网 徐鸣慧 制作 30年前的今天,一座崭新的火车站在当时的上海市闸北区苏州河北岸正式建成。在市民口中,它被亲切地称为“新客站”。 1987年,刚建成的上海站。铁路上海站 供图 “新客站”全貌。资料图 “新客站”开站仪式。资料图 可以说,新客站是全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2万平方米的主楼采用“高架候车、南北开口”的新格局,站区18部电梯供旅客上下进出,预留的16间候车室全部覆盖空调,全站设售票房5个,线路15条、长500米的站台7座,东西两侧各设一条9米宽的旅客地道,形成了客流高进低出、无迂回交叉的合理布局,这个运输模式也被之后的全国各地火车站广泛采用。 “新客站”80年代时期的候车室。铁路上海站 供图 2008年,改造前的上海站北广场。铁路上海站 供图 上海是中国铁路商业运营的起源之地。早在1876年,英国人就在上海兴建了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20世纪初沪宁、沪杭铁路相继通车后,奠定了上海在华东铁路的龙头地位。 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贸务工人员交往活跃,也带动了铁路客运量的急速上升。当时的上海站还是位于天目东路的“老北站”(今上海铁路博物馆),虽经历次扩建,最大的候车室仍不足400平方米,每天却有5万旅客乘车,最高峰时平均每2个平方米内要站立5个旅客,显得拥挤不堪。为了更好地支撑上海市改革发展,建造一座新火车站被提上议事日程,并终于1984年正式破土动工。 1984年,上海新客站开工典礼。铁路上海站 供图 资料图 车 30年来,新客站的客流量翻了5倍,见证上海铁路发展的同时,也见证了上海经济的腾飞。进入21世纪后,上海继续保持率先发展态势,经济、金融、贸易、交运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对外交流持加深。2002年,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跨上3118万人。为了跨越这个1000万,上海站前后花了15年。然而仅仅3年后,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便踏上了4000万的台阶。 2006、2010年,上海南站和上海虹桥站相继建成通车,这两个“生力军”的加入,使铁路客流量的前进脚步一发不可收拾。10余年间,上海铁路旅客发送量连创新高,至今年更是成功站上了“亿”人大关。 1987年12月28日,上海“新客站”鸟瞰。铁路上海站 供图 客流的增长,得益于上海站新线新车的不断投入。
票 坐火车出行,一般都是从一张火车票开始。直到20世纪90年代,火车票都是一张硬纸板,发站和到站等都是用浆糊黏在上面,车票不易保存,记车次全凭人脑,票价更是纯手工计算,工作效率非常低下。 上海到杭州的硬纸板火车票。网络图 1998年,微机联网售票终于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刷浆糊”模式。打印机制票让火车票从硬纸板变成了更为工整美观的红色纸质票,电脑查询也让售票的准确率和效率大大提升。上海站的个人售票记录是由该站售票员、上海市劳模邹俊在2007年创下的,她在一个夜班10小时内共售出车票3000余张,平均12秒就能售出1张车票。 80年代,外国侨胞售票处。铁路上海站 供图 即便如此,人工售票毕竟能力有限,遇春运等客流高峰更是捉襟见肘,买火车票依旧是一桩“拼体力”的辛苦活。为方便旅客购票,2003年起,上海站连续7年在春运期间开设售票“大卖场”,最高峰时开设售票窗口达200个,却依旧难解“大排长龙”难题。面对窗外通宵排队的旅客,售票员心里也是有苦自知。 邹俊想起当年依然记忆犹新:
2007年春节前夕,铁路上海站南广场春运售票处前挤满了购买火车票的人。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