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两难蝶恋花(红痴之九)

 苏粉红痴 2018-12-28

梁少金
 
一撇一捺是个人,人在世上难做人。
呱呱落地,生命降临。入世了,如果你前世修得好,你可投胎高官达人,注定你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荡不尽的人生风流。(实记:喷嚏无数,泪盈两腮,老婆嗤笑,惟我强颜)否则,你可是我身边的狗儿猫儿。
无论你以何种状态入丗,揭底都归出世。佛也无义,道无法,可伶仍是自己。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死,是迟早的事,古今没有谁能抗拒!
不相信我,也该相信曹雪芹。
红楼梦27回,有两个美丽的画面。你从这两个画面看出什么体会什么?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对人生的期许,对生命的感悟,皆发我心。
27
回把薛宝钗扑蝴蝶听到两个丫头讲心事的话和黛玉葬花来做一个对比,把这两个重要的女性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审美做一个对比,其实,生命对比一定是两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宝钗黛玉的美,而是宝玉难以抉择的的状态。
人是要食人间烟火的。
红尘滚滚痴痴情深。宝钗就是儒家代表,她认同人世间的一切秩序,人世间的伦理,承认人世间的一切规则,你不得不这样选择,适从。她是积极态度介入这个入丗时节,我们承认是一种健康的入丗态度;
而黛玉比较像道家,像老庄,她个人的见识,孤独,洁癖,逍遥,她以她的存在,她在她的世界里完成,无人左右。
作者把这两个女性搞在一起,很明显是让我们看到这部小说的象征意义,即宝玉两难,作者两难,读者两难。到一个高层次,就是入丗出世的两难。回到今天,我们觉得,人,一方面不应该离开人群,在人群中体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要不断离开人群去孤独自己,想让自己完成自己,一个完美人生其实是它的一个冲突状态,比较成熟的生命状态应该是把握好进退的“度”宝玉要想在宝钗入丗的进,黛玉出世之间有分寸的拿捏的平衡,的确两难。
推开大观园的门,你可释然。
去过北京故宫的人,完全可体会到“荣宁”二府建筑,它深层次的文化是“凛然”“笔直”“对称”典型的“儒家”风格。
可偏偏有异类“大观园”出现在荣宁府。园林,曲径通幽,蜿蜒曲折,情丝万缕,缠绵无限.这里,是戏曲,是小说,是男女发幽情的地方。是人性解放的私密处。
倘若你是君子,你爱荣宁,又何尚不想去“大观园”徜徉?况乎拥有二者的贾宝玉?给你个媒人职位,谁做宝玉新娘?
首选黛玉的一定是文人,直肠子人,一切惟真,“仙缘”是大砝码。可是,她没日没夜的哭,宝玉受得了,你却受不了。
宝钗是天下人认为的最好的配偶,“尘缘”砝码也极具现实。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长相和家世,更重要的是她个人的人格魅力。圆滑世故,大观园几百人都无话可说,天作之合,天生一对,地成一双,偏偏遇上了那率真的林黛玉,哦“既生瑜何生亮”。
贾宝玉该娶谁为妻?两难,贾宝玉难,你难我难,作者也难。
曹雪芹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把这情感两难留给世人,他写到80回就死了,在他的巨著里是没有作答的,他给后人巨大的想象空间,高鹗写黛玉临死焚诗恰逢宝钗新婚洞房,代替曹雪芹做了单边选择,又有人愤愤不平写贾宝玉和史湘云成了亲,等等一切着实在歪曲作者本意。据传曹雪芹四十多岁死了,窃以为,他死在两难上。他的境界直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难怪王羲之发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之嗟叹。
选择谁?放弃谁?“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无关宝玉,却难倒曹雪芹,他,就是他,一生都不愿作出选择,也是人生的两难,这个牵制,让曹雪芹在这两个生命里游弋、彷徨。他无奈向人们展示两个永恒的画面:风和日丽,蝴蝶纷飞,体态丰盈的女孩在扑蝴蝶;熏云略过,满间落花,身材消瘦的女孩在葬花。
其实这是一种幸福,这画面我们既看到了繁华,也看到了凋零,一般人最喜盛世繁华,此乐可极。然而,乐极生悲,繁华过后成一梦。花开注定华落,生命的凋零虽然悲哀,但高贵的是人的领悟,花落是生命的组成,是本质,是耗尽,“花谢花飞花满天”就是个景象,虽凄清,但壮美。宝钗扑蝴蝶也美,只不过稍表层而已。
 
感悟:人生两难,入丗与出世。窃以为,入《红楼梦》难,出《红楼梦》更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