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筑梦之路》第二集导演张晓鹤:老道出山记

 城北十五里666 2018-12-28

齐鲁网12月19日讯 没有想到,时隔十三年之后重新回到编导一线,迎接我的是身心的双重阵痛。

《筑梦之路》第二集导演张晓鹤:老道出山记

首先是身体的不适应。前期接近二个多月的踩点和访问,在全省跑来跑去,高强度的奔波,自以为很抗造的身体率先垮了下来。七月中旬,带状疱疹 。很多人曾经描述过的痛苦就这样开始折磨我十五个日日夜夜。在这段时期,恰巧是早就约好的微山湖采访,如果时间推迟,就会错过荷花盛开的最佳时节 ,我只好带着开好的针剂和药上路。

七月的微山湖闷热和潮湿,出汗后的身体和衣服摩擦,导致的剧痛几乎无法让人呼吸,在湖心拍摄,船上空间狭小,拍摄有时候需要趴下,随着船体的晃动,船体和身体接触的部分,灼热的感觉让人以为放在了火上。打点滴是利用午饭后的时间,在乡镇的卫生院。微山县留庄镇的副镇长是我山师的学妹,几天里都是她在陪我,同学情谊的温暖少许缓和了身体上的痛楚。

《筑梦之路》第二集导演张晓鹤:老道出山记

和身体上的阵痛相比,心理上的阵痛才最让人痛苦。

年轻的同事们称我为老道出山,当我真正的开始节目的采访制作后,才知道,山里一日,世外千年。

无论是采访设备的先进化,还是节目制作理念上的巨大变化,一开始都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原先的一切只剩下经验一条优势,而这所谓的优势似乎又成为制约我往下走的劣势。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采访设备达到最佳的影像效果,如何和已经充分了解影像的采访(和十几年前相比)对象沟通,如何利用后期使前期的拍摄素材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都是我必须面对并且要尽快适应的新课题。人说,四十不学艺,但是这是工作,不是单纯的谋生,必须要学,要适应,要掌握。

《筑梦之路》第二集导演张晓鹤:老道出山记

但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吃力,有颜面,有老经验的排斥。

这也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在艰难的适应过程里,也有了不断进步的快乐。

如果说,在阵痛之外,《筑梦之路》的拍摄制作半年里,我最大的收获还是有了一点点对电视,对这个行业的一点思考。

《筑梦之路》第二集是《变革之本》,聚焦的是教育、医保、住房、户籍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四十年变革路程。应该说,出生于60年代末的我,对这些领域的变革是不陌生的,很多领域的变革我自己也有亲身的体会,因此,对于如何表现这些巨变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我是有心理、情感和理论上的优势的。正因为有了亲身的体会,才会对表达这场伟大的变革有真心地表述和展示。电视人,真的是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才会真正的了解这个国家的变革并产生共鸣,才会有对时代负责的作品。

同时,又对改革的艰难有了更深的认知。政论片开始稿子研讨的时候,吕台曾经说过,改革是艰难的,我们现在看来很正常的事情,在那个时代却是要人头落地的冒险和探索。但,毕竟,我们的国家迈出了这艰难的一步,并始终走了下去。对国家是如此,对我们台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时代环境对电视不利的大背景下,台里的改革是必须而且是时不我待的。任何的改革都会触动少数人的利益,对于推动改革的人来说,是要冒风险的。可是我相信,正如四十年前的改革,让我们绝大多数人享受了改革的红利,那么,山东广电的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配合和支持,最终,我们每一个人也会最终享受到这场改革的红利。

变革之本是人民,也是为了人民。

《筑梦之路》第二集导演张晓鹤:老道出山记

和《筑梦之路》的同事们的交流、相处是快乐的,和年轻的剪辑师们熬夜的经历是疼并快乐着的,和领导为稿子、片子脸红耳赤的经历是值得留念的。

感谢这六个月的时间。

此为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