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不信!“好标签”同样伤害孩子!

 GreenMoodre58g 2018-12-28

作者:罗云霞


1


  一次跟团旅行,一对母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上飞机时,大概是孩子忘记带什么东西了,妈妈一直在数落他,“你说我是不是叮嘱过你,为什么你总是丢三落四的!”

  

  小男孩大约七八岁的样子,慌忙解释说,“妈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可这位妈妈却不依不饶,“对不起有屁用,上次春游你也忘了带水壶,屡教不改,一点小事都做不好,真没用!”

  

  小男孩再没作声,一直落寞地低着头听着妈妈的数落,直到空姐提醒飞机即将起飞,这位妈妈才住了口。

  

  后来,在旅途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个小男孩,他总是惶恐胆怯的样子,与大人说话时也时不时偷瞄对方的神情,生怕自己犯错让母亲不高兴。

本周团购

共五款产品

本周六截团

【返团】幼儿阶梯启蒙英语!每本仅需4块多!

【团购】适合3-7岁宝宝认字的中文分级阅读绘本,让宝宝爱上阅读!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

【团购】孩子晚上不肯睡,有了这套“哄睡”神书,孩子每晚都能乖乖睡觉!

【团购】来自德国的百年洗涤专家,成分安全,去污强,抑制细菌,不伤手,美丽妈妈的选择!

【团购】双语版《366个睡前故事》,多重启蒙认知,目前国内唯一的版本!

  讲真,当时看到小男孩的小心翼翼,挺心疼的。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并不少见,他们经常会说:“你怎么这么胆小,连上课都不敢发言。”

  

  或者,“你怎么这么蠢,干什么都不行。”

  

  而且很多家长喜欢当着众人的面说这些,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

  

  我们都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只不过是对孩子的个性以及不当行为抱怨几声而已,并不是要刻意去伤害孩子。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当孩子的行为和个性被类化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是在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孩子是父母预言的结果。

  

  给孩子贴上标签容易,要撕下来就难了,更可怕的是Ta也许会一直在那个标签圆里奔跑,一生都没有再跑出那个圈圈的可能。



2

标签无论是“好”是“坏

都容易伤害孩子

  

  第五季《奇葩说》中,被贴上“鸡汤王”标签的陈铭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自从我有了鸡汤王的名号后,只要一开口就是个笑话,这就是标签的力量,在传播心理学上,叫做标签化的逆向推动效应。”

  

  换句话说,标签的可怕之处就在于:

  

  它会像一个预定的模子,扣在谁的身上,谁就会像被施了魔咒似的成为标签形容的样子,甚至这种推动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我在保险公司的一位女客户,身居公司高位,独立果敢,可谓真正的人生赢家。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有一年她却因拖欠保费被公司重点追缴,一打听,她竟然早在一年前就因挪用单位巨款被起诉,个人信用卡还欠债20万元。

  

  知情人告诉我说,法庭上她曾泪流满面地说:“小时候父亲常骂我,自私又贪婪的猪!什么也不配拥有!”

  

  正是因为从小被贴上坏标签,导致她心理严重失衡,最后哪怕贪污、负债,也要让自己拥有消费不起的东西。

  

  一个本该拥有锦绣人生的人,最后却沦为阶下囚,实在令人唏嘘。

  

  这时也许有人会说,我给孩子贴都是好标签,那该没问题吧?

  

  并不是。

  

  正能量的鼓励当然没错,但一旦标签化,过高的要求就会带给孩子无形的压力,造成精神上的巨大负担,最后得不偿失。

  

  我有个发小,从小因为成绩好成为父母的骄傲,父母逢人便夸:“我女儿是最优秀的孩子,将来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

  

  开始,发小也很享受这种夸奖,加倍努力学习,一旦没考好就觉得亏欠父母。

  

  可高中以后,她开始厌恶父母提到自己优秀或上名校的话题,因为优秀的标签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渐渐的她产生了厌学心理,甚至有些抑郁,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她连三本分数线都没过,身边的人无不扼腕叹息。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

  

  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因此,给孩子“贴标签”的结果,往往都是一种隐形的压力与导向,很容易让孩子个体发展走向歧途。

  


3

撕掉标签,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才是好的教育

  

  前段时间去看了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很多人都感动于女主人公奈娜的励志人生。

  

  可真正打动我的却是她的教育理念,那种敢于撕掉孩子“标签”的勇气与智慧。

  

  奈娜从小就是一个图雷特氏综合症患者,以执着的信念让自己当上了老师。

  

  但她面对的学生却是学校14个成绩最差,也最叛逆的孩子。他们被学校当做异类,甚至被贴上“愚蠢”、“无可救药”和“坏孩子”的标签。

  

  但奈娜并没有放弃这群孩子,她改进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深入每个家庭去发掘每位孩子的长处。

  

  更重要的是,因为自己从小患病也饱受非议,她能理解这些孩子内心的苦楚:

  

  他们抽烟、起哄、恶作剧并不是玩世不恭,而是因为脆弱与不被认同,才不得不封闭内心保护自己。

  

  他们需要的不是嘲笑与讥讽,而是尊重与认可。

  

  影片有个细节让我特别感动,当校长与其它老师断定这些孩子考试舞弊,要开除他们时,奈娜坚定地说,“我相信他们!”

  

  短短一句话,对于孩子而言,何其温暖!

  

  教育的前提,就是认同与信任。

  

  让孩子找回自我,撕去粘在他们身上不公正的“标签”,人生才能拥有底气朝着光的地方跋涉。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故事的最后,每个孩子都完成了人生逆袭,实力打脸所有不看好这群孩子的人。

  

  这部电影很多人说是一碗温婉暖心的鸡汤,但我觉得,不对孩子过早下评判,不刻意在孩子身上贴标签,才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最暖心的教育。



4

不给孩子贴标签

才能培养人格健全的人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

  

  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对于一个如纸洁白的孩子,一旦被贴上标签,恐怕要挣扎一辈子。

  

  身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随便给孩子下定义,否则很可能会让孩子的幼小心灵受创。

  

  那么,如何避免给孩子贴标签,父母不妨尝试以下做法:

  

  1、倾听孩子的想法,不对孩子的行为妄下断言。

  

  家庭教育的基础,不是教化,是交流与理解。

  

  父母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与做事的理由,所以我们在指正孩子错误之前,一定要先听听孩子的心声。

  

  比如可以这样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怎么想的可以说来听听吗,我们一起来面对好不好?

  

  先倾听再沟通,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我们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如果一味指责谩骂,即使孩子承认了错误,但孩子心中更多的是委屈而不是想要去改正。

  

  2、孩子犯错时,就事论事,不做品质和能力的贬低。

  

  日常生活中,家长发现孩子起床不叠被子,往往会不耐烦说:“你真是头懒猪”,看似不经意的话,实际上对孩子自尊、自信伤害很深。

  

  这时可以说:“妈妈希望你每天起床能把被子叠好,你不会我可以教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批评孩子的科学方法,应当“就事论事”,用具体指导代替盲目指责,用提出希望代替严厉批评。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孩子没有了心理攻击和内耗以后,他们才会有更多空间来思考和反省,以主动完善自己未来的行为。

  


  3、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花时间去陪伴和等待。

  

  很多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一旦孩子没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愤怒地给孩子贴上“窝囊废”、“蠢货”等标签,永远一副我比你懂的脸。

  

  其实,孩子天生就有他们精神内核和成长规律,他们现在慢不代表将来也慢。

  

  现在性格内向,不代表将来社交有障碍,现在犯错,不代表他们未来就不优秀。

  

  只要父母愿意花时间去陪伴和等待,他们就能在轻松的氛围里发掘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受标签的制约,将来成为自己都讨厌的人。

  

  著名教育家冯友兰曾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

  

  在这里,我的理解是:

  

  不给孩子贴标签,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也给他们足够的耐心,才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也是做父母最美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