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道医学:论十二经脉临床针刺深浅

 jiezhukuaile 2018-12-28

每一个应用针灸的临床医师,在应用针刺取穴治疗时,都需要严格掌握每一个穴位的进针深度,因为进针的深浅关系到医疗安全,而进针达到恰好的深度,才能发挥最好的临床疗效。

那么临床上针刺,需要掌握十二经脉分别位于人体部位的不同深浅位置,来确定每一条经脉需要达到的进针度,才能刚好刺中经穴而发挥最好的疗效,而这个十二经脉的深浅度的奥妙在《灵枢经经水篇》有详细论述;还需要根据不同的风温寒热等病邪来确定针刺深浅,这个散见于《黄帝内经》各篇章;另外还有根据补虚泻实的针刺需要来确定深浅。



十二经脉之针刺深浅度

《灵枢经水篇》: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此针刺深度即十二经脉所在身体部位的深度。而针刺深度依经脉气血的多少而分别由深至浅,在足三阳里,足阳明胃经气血最为充盛,故深六分(一寸为十分,手大拇指曲指的关节之横截面宽度为同身之一寸);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多少次于胃经,故深五分;足少阳胆经经气多少又次于膀胱经,故深四分。足三阳的针刺深度与人迎脉法的阳明三倍、太阳两倍、少阳一倍相吻合。


足三阴按阴经气血的多少分别是足太阴经深三分、少阴肾经深两分、厥阴肝经深一分,至厥阴肝经层面,浅刺一分,刚好位于皮下筋膜层,倒是符合肝主筋,肝之经气走筋膜的特征。手之三阴三阳经脉,进针不过两分,留针时间一个呼吸,基本上是进针、行针得气即出。如果各经针刺过深,则容易耗损经脉之真气。


至于经文中论及留针时间,是以呼吸为主,比如足阳明经留针十呼,即足阳明胃经在针刺中,皆以十个呼吸时间为标准。当然,临床上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病邪分别采取不同的留针时间,比如刺热者如手探汤进针得气即出,刺寒者如人之不欲行需要深内而久留之,留针以为热。



依病邪定深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按其,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本篇根据脏腑经脉之内不同的病邪分别采取不同的针刺深度以泻其邪,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同的邪气位于不同的深度。

“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急者,紧脉也,紧为寒,故有紧急一词。急者,脉因寒邪之收引凝滞而收缩坚紧,如紧绷之绳索,按之坚而弹手不柔缓。然寒为北方之气,性收引而沉降,故中人深入至骨,如若浅刺则不能逢其寒,故需深入寒邪之地,得气留针以为热,方可温经散寒;以艾灸之,宜壮火深灸,以开泄毛孔,发散寒邪。


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缓者多热,此缓脉为缓而有力。缓为脾土之脉,土位长夏暑湿溽热之时,湿热之气太盛伤人,故脉缓而有力,缓者,物得热则柔缓,得寒则坚紧坚急,热胀冷缩之理。热性中人,热性上炎,轻浮在表,正与寒邪在沉降在里相对。故针刺浅内而逢其邪热,得气即摇大针孔而出,尽散其热。


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滑脉为阳气盛,微有热,其刺法与缓脉相似,疾发针而浅内之,也是浅刺得气则出针。《灵枢经九针十二原》云:“刺诸热者,如手探汤”,汤者,沸水也,手入沸水,进之即出。

另外,如阳邪在表,需要浅刺。比如风热、风温之邪在表,则需要浅刺以中其邪。《灵枢终始篇》:“痒者,阳也,浅刺之”。



依补泻而定深浅

《灵枢终始篇》:“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脉实有力为邪气实,当泻之,深刺之,令其邪气多出,并且泻实邪所用之针当粗,细则出针时针孔即闭合,不利邪气外泄,并且出针时摇大针孔,慢按针孔,使邪气能尽出之;脉虚无力者,当补之,浅刺得气以为补,且用针宜细,恐针粗刺深出其精气也,并且出针当快,速按针孔闭合之,无令经气外出。

 

《灵枢终始篇》:“刺诸痛者,其脉皆实...病痛者,阴也,痛以手按之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

诸痛多实,以邪气堵塞,气血瘀滞不畅故痛,痛处疼痛惧按为实,当深刺以泻邪气;亦有痛而属于虚者,空痛隐痛喜揉喜按而痛减,当浅刺而留针,引它处经气至于病所而补其虚。如若真是阴阳气血严重亏虚不足,而不是经脉之升降出入导致的局部之虚,则当以甘药补之,以甘为脾所主,脾为万物之母,能培补诸虚百损。



依四时之时邪而定针刺深浅

《灵枢终始篇》:“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此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

春季气温主风,善行而升,风温伤人,其邪气升于毫毛之间,故当浅刺于皮毛之间;夏季气热主暑,暑热中人,其邪热之气散浮于皮肤之表,故当浅刺于皮肤之下;秋季气凉主燥,凉燥邪气肃降于分肉之间,故当刺于分肉之间,所谓分肉者,两肉之间陷下之空隙处,乃经脉之气所过之处;冬季气寒主水,冬令之寒水邪气伤人,沉降于筋骨处,故当深刺至筋骨。

“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以其肉肉膏脂之厚也,故深刺;“此瘦人者,以春夏之齐”,皮下肤薄肉瘦,浅刺即中经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