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玉器的阴刻线 透漏出鉴定真伪的关键点

 天宇楼33 2018-12-28

唐朝(618年—907年),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二百八十九年,皇室李姓,故称为李唐,是中国最强盛的朝代。而唐代的玉器也具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

唐代嵌金丝玉佩

唐大明宫遗址内出土,底边长4.8厘米,高4.5厘米,厚0.3厘米。正面阴刻长茎蔓草纹,内嵌金丝,金线上有黑色颜料,上端钻圆孔,钻孔使错金图案略有伤残,背面光素无纹。

唐代鹰型玉构件

唐大明宫遗址出土,长11厘米,宽6厘米,厚5厘米。青玉,玉质温润细腻。雕出鹰首和前半身,鹰圆目尖喙,双眼是用不同直径的管钻所打,其内的毛茬尚清晰可见。鹰首顶雕出两个小浮突,眼下颈部均以坨具碾琢出凹槽,背身雕出翅膀羽毛,后端平齐,正中钻一大圆孔,背部亦钻五个圆孔。推测可能是皇家榻、步辇或宫殿内的装饰构件。

唐代胡腾舞纹玉铊尾

唐昭陵陵园出土,长10.5厘米,宽5.1厘米,厚0.9厘米。白玉,呈乳白色,圆首矩形,两面边缘均削棱,正面雕出一跳胡腾舞的男子。舞者长发卷曲,高鼻深目,面带微笑,上着圆领紧身长袖衣,腰系长裙,裙下摆饰花边,足蹬高筒靴,屈肘扬右手,左手摁于臀侧,双手均藏于袖中,右腿腾起,左腿微曲,肩披飘带,舞于圆毯之上。圆毯周饰垂索,其内阴刻一“田”字。背面方形一端削低一层,所切的平面呈圆把形和长方形,并在其上钻出隧孔,以便将鞓末端与其固定在一起。

唐代鸳鸯海棠纹玉簪饰

唐兴庆宫遗址出土,长11.5厘米,宽4厘米,厚0.15厘米。白玉,青白色,薄片状,其上雕刻一束繁茂的枝叶,并雕出盛开的海棠和含苞欲放的海棠,在前端一段最大的海棠花上,雕琢出一对比翼振翅,相互嬉戏的鸳鸯。两面花纹相同。

唐代龙首型玉饰件

唐曲江池遗址出土,长18厘米,宽7.5厘米,厚10.2厘米。青玉雕琢,外形为一圆雕龙首,巨目外凸,眉稍上卷,长吻高翘,长须后卷,阔嘴方齿,獠牙外露,头顶镂雕出后伏的双角,颈后齐平,其内为近长方形凹槽,后端为弧形,内留有切割的锯缝和管钻钻孔后未去掉的内芯。在龙头双角之间钻一圆孔,与凹槽相通。此龙头有可能是皇室榻、步辇或游船上的构件,是迄今所见的唐代玉雕中形体最大的一件。

在鉴定唐代玉器中,首先要看艺术风格,也就是造型、纹饰与“刀法”,琢磨细致,质感强烈。还要经常看实物,特别是标准器。唐代玉器的阴线常见刀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粗阴线。粗阴线的表现特征与殷商的阴线近似,但不完全重合。殷商阴线的用刀特点是轻入轻出,呈橄榄形;唐代粗阴线的用刀特点是重人轻出,呈鼠尾形,由于琢玉的砣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唐代的粗阴线在质感上没有殷商的硬;

第二种是细阴线。唐代的细阴线很有特点,短线经常用来作为辅助的纹饰填充线,填充在长阴线勾勒的纹饰中间,同时又用于装饰玉銙斜的边围,在枯燥乏变的短线阵中,每条线依然排列整齐,行刀规范,没有显示出丝毫的浮躁与不耐烦,这是唐代阴线用刀的特征,与后世的阴线以及仿品有着明显的不同点。长线则用来琢饰纹饰,线条流畅自然,带有很强的弹性感,可以直追战国。长阴线多用于玉梳背的花卉、玉銙人物的飘带等纹饰上,轨迹完全是难度很大的大小弧形连接,很少见到直线。

唐代细阴线唐代玉器用刀的另一个特征是直接继承了汉代的深浅浮雕制作,并形成了足以代表本朝工艺特征和美学认知水平的风格。

浮雕经常使用在唐代的玉带銙上面,表现出的工艺特征是地子处理得很平滑,纹饰的转折处圆润顺畅,没有碎手的感觉。有的仿品仅仅是形似,而没有唐代风格特征。或者忽略细小部位,看起来有点呆滞。有的细看短阴线是一头略粗,另一端略细,若掉以轻心就要上大当。其次作旧,制假包浆或制残,也要细心观察。有人只注意看包浆,把“包浆”放在首位,这就要上当。一般经验是在鉴定中要分主次,主要看特征,以此断定真伪。

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件唐代的白玉梳背,在厚度仅为0.2厘米的薄玉板上,竟然两面均用减地隐起的方法雕出双凤纹,可以想象出实施这种工艺的技术难度。唐代能够佩戴玉头饰的妇女肯定是贵妇,对玉梳背、玉步摇的基本要求一是玉质要上佳,二是规格轻而薄,这种玉头饰的厚度基本上都在0.2厘米左右,不管是用阴线,还是用减地隐起,都要在施以精雕细琢的基础上,尽量减轻重量。所以唐代的玉头饰,尤其是玉梳背,绝大部分都可以显示出精品的制作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