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鲍康:清代第一古泉学家

 国民一员 2018-12-28
 晚清时期,古钱币的收藏和研究成为一门显学,期间英才荟萃,佳作叠出,而自号观古阁主人的安徽歙县人鲍康,因鉴识渊博,研求精邃,被人们称为第一古泉学家。 
  鲍康,字子年,生于嘉庆十五年(一八一0年),道光举人,官至夔州知府。他童年时就开始搜集古币,后来得到《钱录》、《泉史》两书,便按图索骥,广泛搜求。他自述:“余十一二龄,随宦大荔官署读书,余暇偕伯兄子远,仲兄子周,于缗钱中悉力搜剔之,得一稍异者,惊相传示”。“吾母太恭人暨氏诸妹女侄辈,下逮童婢,每得一泉,无不先以余”。他博闻强记,眼力精绝,稀有的珍贵钱币,很难逃过他的法眼。一次,他路过一家人的门前,见挂的竹帘用一个铜钱拴住。他一眼就看出这枚铜钱非同一般,就与主人商量,用自己带的一枚大钱来拴竹帘,主人欣然同意。鲍康换得的这枚铜钱,就是背“桂五”的珍品“大中通宝”。 还有一次,有人在买东西付钱时,因夹有一个当时已不流通的小钱,店主不收,两人因此吵起架来。当时鲍康正巧路过,一看是一枚“景和”钱,便从袋中掏出一枚流通钱,换下了那枚小钱。店主和买家感谢他解决了纠纷,而鲍康也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钱币珍品。 
  从一个人的朋友圈子,就可以得知他的水平和地位。鲍康与之交往的,都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钱币学家,如“初谓园、刘燕庭、路子端、吕尧仙、潘伯寅、吴清卿、吴我鸥、吴子荪、戴醇士、陈寿卿、李古农、陈式甫、龄霖宇、锺丽泉诸名流,靡不震先生名,争相引重,邮简往还,几无虚夕,咸推之为祭酒焉”。上述名流中,潘伯寅(祖荫)是晚清重臣,曾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通经史,精楷法,富藏金石。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潘祖荫曾评价鲍康,“蓄泉最富,耽玩四十余年,故于源流正变,真伪美恶,辨别精严,当世无其比也”。 
  鲍康除了陈介祺、王懿荣等大家书信往还、相互探讨古钱币收藏的学问之外,还和大收藏家刘燕庭过从甚密,在长安时,他们互相欣赏研讨,并互出所藏相质证,他和钱币收藏家李竹朋关系很铁,利用古币拓片四、五千品,共同撰成《古泉汇》若干卷,受到古币爱好者普遍推崇。 
  很多收藏家都将自己的藏品视若性命,鲍康的人生经历中,却有两次失去宝贝的经历。第一次是在道光二年,鲍康随父亲侨居渭南时,所集古钱为馆童悉数窃去。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在钱币收藏才稍有起色。而第二次藏品失窃,更让他痛心疾首。同治元年,鲍康寄存在西安湘子庙街王宅的钱币书籍碑版,除案头散置的十余枚外,悉数散失。其中有“周元泉,背文星月,按八卦方位,四正四隅全备,并开元泉各种星月及各种地名(背文如襄、荆、蓝、洪等字甚多)……益州并五代泉及北宋小平钱……南宋钱泉数百”。数十年费尽心血收藏的珍贵之物瞬息间化为乌有,鲍康的心情可想而知。 
   好在鲍康并没有因为藏品失窃而沉沦,珍罕的钱币没有了,却留存有它们的拓片。他说“但使庐山真面在,任他流落到人间(藏泉屡失,曾得石、土各泉范十余,失于长安,幸拓本存耳)。”他晚年潜心著述,著作有《观古阁泉说》,《观古阁丛稿》、《续丛稿》,《大钱图录》等。他主编的《观古阁丛刻》,是我国第一部钱币学丛书,对后世钱币学研究影响深远。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2年10月上旬
大中通宝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观古阁丛稿三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