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7中国道教(第三卷)科仪篇——内外斋 诵经 礼拜

 涵敬斋 2018-12-28

内外斋

137中国道教(第三卷)科仪篇——内外斋 诵经 礼拜

内外斋是道教斋法的不同功能和使用范围的一种分类名称。内斋指道士内修的斋法,

由个人进行,注重内心无思无欲,外观无言无行,主静。外斋指道士为他人他事举行的

斋法,大多由集体进行,唱念做齐全,主动。《金箓大斋启盟仪》称:“斋法之说,有

内有外,请备论之。内斋者,恬淡寂寞,与道翱翔,昔孔子以心斋之法告颜渊,盖此类

也。外斋者,登坛步虚,烧香忏谢,即古人祷祠祭祀之余意也。”①孔子以心斋之法告

颜渊之说,出自《南华真经》的《人间世》篇。颜回问:“敢问心斋”。仲尼曰:“若

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②斋是戒洁,心斋就是保持精神虚静,不

接外物的状态。内斋之法,本无程式。早期道教的守一之法,亦是内斋一类,《太平经》

只是要求守一之人“安卧无为,反求腹中”,“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

大静”等等。③南北朝时,道教仪式渐趋繁复。陆修静的《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

愿仪》称:“以人三关躁扰,不能闲停,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

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心

行精至,斋之义也。”④以礼拜、诵经等动行为来约束人的三关,使人心静,就将内外

斋结合了起来。北宋道士陈碧虚注“心斋”曰:

“祭祀之斋,涉迹心斋,则悟本也。”⑤他指出道士的内修为斋醮仪式的根本。

陆修静编集的《洞玄灵宝五感文》中有“洞真上清之斋”,其一法为“绝群离偶,

无为为业,寂胃虚申,眠神静气,遗形忘体,无与道合”。其文有注称“舍朋友之交,

无妻奴之黑,孤相独宴,泊然穷寂,形影相对”,“虚息不食,则泊然寂定”,“神司

外,务躁动,今既无事,怡静内藏,故谓之眠”,“内无饥寒之切,外无缠缠之累,洞

遂虐漠,故不知四大之所在”,“道体虚无,我有故隔。今既能忘,所以玄合”。

其二法为“孤影夷豁”。⑥上清之斋,虽然与金箓、黄箓等斋法并列为九斋十二法,

但据其内容当属内斋。

大约成书于明代的《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则称,“内斋者有四,一则心斋,二

则常斋,三则清净斋,四则长斋”。

心斋,指“谨守天戒,心意同符,内外同仪,无思无欲,无虑无恐,翛然坐忘,德

同真人,道合仙格”常斋,指“绝辛去厌,断荤戒欲”;清净斋,指“断五谷,绝人事,

居山林,饮元气,持戒律,忘尘根,散胞胎,杜交友”;长斋,指“并持以上三斋之法,

或一月、两月,一岁、两岁,十年、二十年是也,以至终于飞升,始于立意是也”,⑦

前三种是内斋之法,各有特点,后一种是内斋的时间要求。

隋唐时期成书、后经历代增补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释威仪》则称:“论斋功德

者,宋师旧举六条,今家大明二种:

一种极道,二者济度。极道者,《洞神经》云:心斋坐忘,极道矣。济度者,依经

总有三箓七品。”⑧据此,内斋即极道,即道的最高境界,外斋即济度,包括三箓七品

(见另文)。

注:

①⑥⑦⑧ 《道藏》第9册72页,第32册620页,第3册618页,第24册738页,文物出

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④⑤ 《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322页,第8册503页,第2册324页,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9年

③ 《太平经合校》第741、742页,中华书局,1960年

诵经

----------

137中国道教(第三卷)科仪篇——内外斋 诵经 礼拜

----------------------------------------------------------------------

诵经就是诵念经文,是道教斋醮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仪式元。一个道教徒在入道

后初习仪式时就要学习诵经。《道门通教必用集》称“童子长成,教习音韵。单声诵念,

赞助行持。传闻舛差,蹈袭芜鄙,悉加厘正,俾就谨严”,①就是通过诵念经文,帮助

“行持”,修习道学的意思。

诵念方法同一般诗文的朗读不同。诗文朗读一般按文意抑扬顿挫,节奏变化,但诵

念经文大多呆板平稳,与意无涉,其节奏往往由某种打击乐器控制。诵念时,有个人单

独诵念的,也有多人集体诵念的,有诵念一遍而止者,也有反复诵念多遍的。

道教认为,通过诵经万遍,道士可以达到修道成仙、与神沟通的目的。据《无上秘

要》引“洞玄空洞灵章经”称:

“善信男女,香灯供养,见世光明,身入无为,受福自然。若能长斋,诵经灵章,

万遍道成,身生水火,立致飞行,其道高妙,不得漏泄。”②因为,“千遍通神,万遍

通真”,通神就可以“逆知吉凶”,通真就可以“经灾履厄,腾景三清”。③正由于如

此,在天地运终,星宿错度,日月失昏,四时失度,阴阳不调,国主有灾,兵革四兴,

疫毒流行,兆民死伤,师友命过等事发生时,都要诵经,“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

毒害,以度兆民”。④宋代的白玉蟾在《赞救苦经辞》中则认为讽诵《太上灵宝天尊说

救苦经》的人,就是“莫不代天尊而演说经教,体大道以引接浮生”。⑤代天说教就是

宣传教义。

历代道教科仪文献,对于诵念经文的选择、时间安排、同众术之关系等,多有所阐

述。

经文的选择。道教一直重视《道德经》的诵念。《洞玄五称经》称:“太上玄一真

人曰:道德五千文,经文至微,宣道之意,正真之教,焕乎奇文,诵之千日,虚心注玄,

白日升仙,上为西华真人,此高仙之宗也,亦能致庆于七祖。”⑥《洞真太霄琅书琼文

帝章经》则称:“凡修众经,以《琼文》为先,诵咏寂室,静庆霞轩,群魔伏使,万试

敢前,随意所修,乃得道真,万遍道备,腾身太清。”⑦成书于隋末唐初的《洞玄灵宝

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则称诵念“三洞宝经”者,“形陟绛霄”,而听到诵念者,“乃

神生碧落”,“莫不人天仰赖,生死依凭,为群品之津梁,实众真之户牖”。⑧时间的

安排。道教认为不同时间诵念有不同功能。《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称:“正月为上

元,自十一月、十二月、正月,皆存在上宫天尊诵经;七月为中元,自二月、三月、四

月、五月、六月、七月,皆存在中宫天尊诵经;十月为下元,自八月、九月、十月,皆

存在下宫天尊诵经。凡诵经时,须是行定法,后著耳彻听,天尊诵经之声,琅琅然如钟

声。”文内注云:凡祈禳在上宫,凡炼气在下宫,凡为亡灵在中宫。⑨就是在上元时期

诵经有祈禳功能,在下元时期诵经有炼气功能,而为祈禳亡灵的则在中元时期诵经。至

于在本命之日,即生日诵经,则“魂神澄正,万气长存,不经苦恼,身有光明,三界侍

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名书上天”,即有长生之功能。

诵经作为道教斋醮仪式中的一种,往往同道教的一些方术相联系,在《无上秘要》

中引用的《洞真金房度命经》和《洞真素奏丹灵六甲符经》,都谈到诵经要同服符相结

合。在诵念《金真金房度命经》十遍后,就要服金房保命符,连续诵念一百遍,即服十

次,“此则通神致真,坐见八方,条理百关,节度纳灵,万气总归,则能长生寿极,天

地三光同年”。

137中国道教(第三卷)科仪篇——内外斋 诵经 礼拜

在修六甲之道时,每逢“甲日入室服符,诵咏六宫歌章”,经过连续六年诵念,就

有“玉女降房,与兆面言,运龙飞霄,上升兆身”,而在《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

之中,诵经要与佩符相结合,“皇人曰:凡通经行道须佩真符,而行此道则万神敬从也”。

诵经又与存思和内炼相结合,“每遇诵经行持日,先洒扫净室,斋戒身心,入室东向平

坐,烧香,叩齿十通,勿令耳闻,默念(净口咒)。次瞑目静存,东方青龙吐两合月华

白气及肾水,如大海中浴洗,去五脏秽浊,良久,存南方,降真火同日精赤气,合于心

火,烧身并道室灰烬,并无纤毫烟秽,即觉大风吹尽尘垢,即存丹田内婴儿,自地户步

斗登坛,默念(净天地咒)。微吸四方真方,略吹遍身,从东方为始,默礼十方,东向

想丹田内婴儿,默念(开经玄蕴咒)。”诵经的轨度。道教认为,诵经时必须遵守戒

律,《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称:“太微天君曰:道学不奉观身大戒,而诵经万遍,隐

处山林,升仙之举恐未可希耶。”《洞真四极明科》则规定男女同室诵经,“当令男在

东,女在西,不得座起卧息,混同一席,三犯断功废事,不得成仙。五犯身被左官所拷”,

还规定入室诵经时要束带严整,不得与外人交言,“当令心目相应,目无他视,心无异

念,披卷言句周竟,不得中住越略”。在“读天皇、地皇、人皇大字,修行其道”时,

“不得交接阴阳,履殗入秽,轻慢天文,触犯真灵”。中国的古代宗教并无诵经仪式。

道教初有诵经仪式,可能与佛教的诵念有关。例如:道教诵经有“三诵”:神诵、心诵

和气诵,即诵经时各用发自上、中、下三丹田不同之气,随事之轻重而诵之。另有“三

祝”:心祝、微祝、密祝。心祝指诵经中,心神存意而祝;微祝则自己可闻其声;密祝

指口中有音而外人莫晓其声。此类区分诵祝的说法与佛教诵念之法的区分相类似。佛教

诵念有音声诵金,即发声诵念;金刚诵念,即合口默诵;摩地诵念,即定心无声而念;

真实诵念,即定心而观文字之实相。佛教徒的诵经语腔也是呆板平稳,与意无涉,也与

道教诵经类同。它们的节奏控制一般均使用木鱼和钟磬。只是道教的诵经方法同道教教

义、规戒和方术以及诵经曲调和汉语音韵结合了起来,最终使道教诵经仪式具有了与佛

教不同的鲜明特点。

注:

①②③④⑥⑦⑧ 《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324页,第10册148页,第10册150

页,149页,149页,150页,第8册526页,第10册149页,149、150页,150、147、148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⑤ 《道藏辑要》娄集第4册14页b,巴蜀书社,1986年

⑨《道藏》第3册870页,621、62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

社联合出版,1988年

礼拜

--------------

137中国道教(第三卷)科仪篇——内外斋 诵经 礼拜

------------------------------------------------------------------

礼拜是斋醮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仪式元。一个信仰道教的人,进入宫观对神像叩

头作揖,这就是礼拜。道教徒初习仪式首先就要学会礼拜。宋代道士朱法满在《要修科

仪戒律钞》卷九中称:“入道启真,朝谒为本。登斋逊谢,礼拜为先。整肃一心,虔恭

五体。从粗入妙,仰赖于斯。历下登高,必资于此。”①强调指出礼拜是入道的根本和

首要之事。

中国古代在祭祀和日常生活中早有礼拜之仪。《周礼》中的拜礼区分为九种:“一

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

九曰肃拜。”郑玄注称,稽首拜,头至地;顿首拜,头叩地;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

手也;振动,指两手相击之拜;吉拜,指拜而后稽颡;凶拜,指稽颡而后拜;奇拜,指

持节持戟,身倚之以拜,或谓一拜也;褒拜,即再拜;肃拜,即作揖。各种拜礼各有使

用对象和场合。贾公彦疏称,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平敌自相拜之拜”,空

首是“君答臣下拜”②。早期道教继承了古代中国的拜礼用之于仪式中。太平道在传教

中,“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③在《太平经》中,也多有“真人稽

首再拜”,“纯稽首战栗再拜”等词句。④其中稽首礼仅使用于对神的场合中,表示一

种敬仰和畏惧的感情。而“跪拜首过”,则又含有以跪礼来表示一种忏悔的意思。随着

道教礼仪逐渐完备,道教的礼拜之仪也渐趋完整。

137中国道教(第三卷)科仪篇——内外斋 诵经 礼拜

据宋代道士朱法满编纂的《要修科仪戒律钞》称,道士礼拜之仪有四:“一稽首,

二作礼,三遵科,四心礼”。⑤稽首礼,指的是“开两手,将头首稽留至地,故云稽首。

经言五体投地者,四支并头为五体也”。“凡言稽首,皆有三意:一则激令大众,

使有回向;二则示有宗仰,非为专擅;三则法有珍贵,令其宝重”。稽首有一礼、再礼

和三礼之别,礼数越多,则是崇仰之意越重。《升玄经》称,“天师作礼,长跪脱巾,

以头顶叩地九过”。⑥作礼,即拜礼。“其拜之时,或一,或三”,“一拜则表大道无

二,三拜明三宝圆成”。⑦心礼,指的是“升玄法师自可朝暮行心礼,不必劳形于风尘。

平旦正中,日入人定,夜半鸡鸣,六时常正坐,东西南北,务在闭目叩齿,如朝法回心,

随方想礼,心念口言,便足感降天真矣”。⑧意即礼拜不必形之于体,只要“随方想礼,

心念口言”,就可以感动神灵。

遵科,指的是遵守礼拜的科条。这些科条有对礼拜行仪的种种规定和违反科条的处

罚。

关于礼拜需于低床上行仪的规定,“《千真科》曰:朝晡礼拜三宝,得作低床。礼

拜坛上,若行道叹愿,得于地铺席上,不得于高床、广平床、长床、方床上礼拜,并不

合宜,深庄崇敬。譬如:见世间尊贵,尚不床上相闻,何况谒圣朝真而于床上启白,此

犯冥考一百日”。⑨关于礼拜时无床行礼的规定,“若于路相逢,无席得于地上礼。地

上礼时,手至地得屈指,指背着地,不使尘污掌心,名为护净四明”。关于礼拜方向

的规定,“《黄箓简文》云:礼拜之时,东方九拜,东南方十二拜,南方三拜,西南方

十二拜,西方七拜,西北方十二拜,北方五拜,东北方十二拜,下方十二拜,上方三十

二拜,日宫三拜,月宫七拜,星宿九拜,五岳再礼”。对于不作礼拜的道士要予以处

罚,“《玄都律》云:若男女富不朝拜,决杖二十,罚算一纪,佩仙灵箓童子不朝拜,

决杖一十,罚算百日;箓生道民不朝拜,考病一年”。对于礼仪不周的道士,“《因

缘经》云:礼拜,腰不申,来生得背沤报”。《明真科》特别指出,一些“少壮庸人”

对于礼拜的规定是“闻之而不在意”的,因为他们“一则返生我慢;二则无轨励物;三

则事庄勤苦;四则信敬无从”,然而“信向之士,心口相应,舍香礼愿,已彻诸天,生

罪死时,靡不释然”,就是采用“屈折礼拜,叩头自持”的方法,自可达到“意尽精诚”、

“自然感彻”的境界。

注:

①⑤⑥⑦⑧⑨ 《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432页,432页,432页,432、4

33页,433页,433页,433页,433页,433页,433页,4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 《十三经注疏》上册810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③ 《后汉书》第7册2299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④ 《太平经合校》第63、187页,中华书局,196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