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痛的针刺治疗及穴位选取

 wyfx100 2018-12-28

作者介绍:朱毅,医学博士,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许多疾病都伴有疼痛,治疗疼痛是医师们面对的共同难题。而中国医师治疗疼痛有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已记载许多治疗疼痛的理论和方法。《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曰: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说明疼痛是由于气血运行障碍所致。针灸治疗疼痛具有方法简便易行、有效而无毒副反应等优点,既可单独使用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又可成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对疼痛的辨证方法有多种,主要有按疼痛部位辨证和按疼痛性质辨证。

  • 根据疼痛部位可判断疼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将疼痛分为头痛、颈项痛、胁肋痛、胸痛、腹痛、腰背痛、四肢痛和五官痛等。

  • 疼痛性质辨证,基本上可把疼痛分为虚实、寒热、气血三个方面。


治疗的大原则

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和调理气血


而临床上针灸取穴可按辨证取穴,也可按辨经取穴,有时亦可辨证与辨经取穴相结合。

 

(附:疼痛程度的主观感觉可用VAS(Visual AnalogueScale)标尺来评定,0为无痛,10为剧烈疼痛。标尺上有一可滑动的标杆,患者能看到的是标尺背面的表情符号,代表着从无痛到疼痛的不同阶段,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将标杆滑动至一定位置;标尺的正面,有着这一位置对应的具体分值。如下图)



以头痛为例,针刺治疗头痛以辨经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尤以辨经取穴为主。


到达头部的经络主要有:

  • 督脉到达项部及头顶)

  • 足厥阴肝经(到达头顶部)

  • 足少阳胆经(到达颞部即头部两侧)

  • 足阳明胃经(到达前额部)

  • 足太阳膀胱经(到达枕部即后脑勺)


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在辨经取穴中

  • 头顶痛可取百会(督脉经穴)、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等穴;

  • 颞部痛(头部两侧痛)可取风池足少阳胆经经穴)、率谷(足少阳胆经经穴)、中渚(足少阳胆经经穴)等穴;

  • 前额痛可取头维(足阳明胃经经穴)、合谷(足阳明胃经经穴)等;

  • 枕部痛可取风府(督脉经穴)、通天(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天柱(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后溪(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等穴。


在辨证取穴中

  • 头痛属中者,可取风府、列缺、外关等;

  • 属于阴虚而肝阳上亢者,可取百会、太溪、肾俞、行间等;

  • 肾气虚者,可取百会、关元或气海等;

  • 胃热或肝胆火盛者,可取头维、内庭、风池率谷、丘墟、太冲等;

  • 痰湿中阻可取头维、中脘、丰隆等;

  • 兼见气虚可取百会、足三里、气海、关元等。

(穴位具体位置,可参见:

实用中医︱来认识头部的6个重要穴位


选穴的原则还包括近取、远取和随症取穴3种方法。

  • 近取指选取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部的穴位,“以痛为俞”;

  • 远取指在病痛的远隔部选穴,在急性头痛时单取远隔部的穴位会有校验,但是更多的时候远隔部的穴位是作为局部取穴的补充用穴,两者结合而能收到更好的疗效;

  • 随症取穴指针对症状的取穴以及不同的医家在实践中发现的一些经验用穴,本文不作详细讨论。

三者应用时可分可合。


近取的穴位如头部的百会、风府、头维、率谷、风池、通天等尤其重要,涉及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和足太阳经,将整个头部从巅顶到前额、两侧及后脑勺都涵盖了,无论辨经取穴或是辨证取穴都离不开这些穴位。详见慈勇健康    日的“实用头部腧穴介绍”。



而特殊的头皮针的选穴是另一种理论体系,以中医的全息思想作为依据,即认为部分可以反映整体,通过部分即可以治疗整体各部分的疾患,如耳穴即是全息思想的一种体现,头皮针亦如是。头皮上的不同部位代表着人体各个不同部位,应用之可以治疗全身的疾患,当然用之治疗头痛有更方便快捷的效果


附:头部针刺使用的针具通常为1寸至1寸半的毫针,针刺方法为沿着头皮刺入穴位(平刺),一般为浅刺,有经验的针灸医生的正规操作基本没有疼痛,穴位处可有酸胀感或者没有明显感觉。 

——节选及改编自朱毅博士学位论文“也论针灸之道及临床研究实践”(2009.12


(上图为朱毅医生所拍)

参考文献

1】陈汉平陈及灵.影响针灸作用的若干因素。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针灸.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

2】陈汉平.针灸作用与人体反应性.上海针灸杂志,1997161):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