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才争夺战升级,优秀企业是如何布局的?

 jason_yangzx 2018-12-29

《2017-2018中国企业敬业度报告》解读 

1. 从“基础回报”到“自我驱动”的工作时代

报告显示,我们已经告别了为基础回报而工作的时代,相较于薪资、福利和资源,工作中的关怀认可、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等因素能更大程度地驱动员工投入。与之相应的,无论是从数据上还是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愿景传递、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人际氛围和价值实现。


报告分析了涵盖工作回报、培养发展、领导效能、文化愿景四大方面的20项因素后,发现对员工敬业度高影响的5个维度分别是企业愿景、人岗匹配、重视员工、绩效管理和职业发展


2.历年数据对比,敬业度水平有所提升

如果对比往年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从2014年开始,中国企业敬业度就在下降,体现在员工在一家企业长期服务意愿在下降,离职率也在上升。2017年是3年来中国企业员工敬业度水平最低的一年,而今年的敬业度水平比上一年有所提升,这种回升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原因之一是目前整个大环境更加不明确,员工可能会更趋于保守观望。


3.“沟通”为主要影响因素,企业已经开始重视

通过对敬业度的持续观察发现,有时问题出在员工与企业之间缺少沟通,彼此间没有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明确对方所需,企业对员工关注不够,员工看不到发展,就会选择离开。


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种现象,将以员工为中心纳入企业管理战略,关注员工职业发展,倾听员工心声。敬业度回升是否会持续还是只是昙花一现,是受这个趋势影响的。经济形势与员工流动率是相辅相成,企业的这种做法也会相应提升员工长期服务一家公司的意愿。


4.敬业度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强关联

敬业度到底与企业经营是否息息相关?《哈佛商业评论》在对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长周丹女士的采访中,的提到了这个问题。周院长表示:”敬业度的核心定义是员工对于工作的投入程度,既包括长期服务的意愿,还有为工作牺牲个人时间的意愿。


组织的成长与员工敬业度成正比,因此会把敬业度作为企业经营的人才指标。员工敬业度上升时,客户满意度也会上升,企业经营状况和股票表现都会很好。反之亦然。这是一个很好的指标,但也是滞后型的,它的影响往往是在未来一到两年更为明显。”


 二 

 高潜人才吸睛,如何吸引与激活?

1.高潜人才的软能力——同盟感

人才的稀缺,各个组织都为争夺高潜人才拼尽全力。针对高潜人才周院长提出“同盟感”的新概念,即人才与组织的长期契约,对组织文化的认同,对事业的忠诚,这一点也至关重要。因为企业培养一位高潜人才,投入会很多,双方互信会逐步增强,这对未来成长可预期性也会更好。因此对这种价值的认同,对企业的归属感可能更为软性,不容易被测量,反而是优先级很高的。


不难发现同盟感更趋向一种软能力,但是软性同盟感好像很难被预测。但从心理学角度,一个人对组织是否有归属感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说他在组织里的响应程度,多线间的连接,非常多的信息和线索会被发觉。如果你是一位很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你对手下高潜人才应该是有一些预判和规划的,何时破格任用,何时给予更大发展空间,如此可以避免高潜人员的流动。


再者,对高潜人才来说,频繁地跳槽和更换环境,对其长期发展还是有一些影响的。如果赢得公司的认定和信任,就更有机会涉足不同层面,这种发展累积性会更好。

这就需要双方间建立起沟通机制。高潜人才应先掌握与公司内部导师或上级的沟通技巧,客观评估收益和风险,而不是先去寻找外部机会。


中国的管理者也需要提升自己在面对员工职业规划诉求的管理技能,主动找到员工,而不是等员工来找你。主动关注发展比较好的人才的诉求与想法,激发出高潜人才沟通的欲望。如果能够持续进行这样的沟通,对人才的活力是一个很好的激活。毕竟员工活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在竞争中胜出,能否基业常青。


2.高潜人才激活——文化的力量

企业文化,很多人对其的理解是非常宏大的。其实组织文化是可以落地到用人的价值观上的。比如在阿里界定一个人,是很具象的,聪明、乐观、自省或者积极向上。如此能很快形成这样一个人物画像:这个人积极向上,还能抗压,能够在异常复杂的商业环境下不断地反思、迭代。


这样组织的用人文化就与其整个商业形态相得益彰。而挂一个文化在墙上,要求更快、更高、更强,这些东西对组织和员工来讲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主张,企业文化一要清晰,二要能用,用在人才评估、选拔上。


高潜人才求职时也可以通过在面试时接触的面试官和企业对待面试者的态度来辨别这家企业的组织文化,很多细节都可以给你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因为每一家企业给你的感受是不同的。不同的组织文化会吸引不同的人才。因此在招贤纳士这方面企业文化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未来,对于求职者或员工来讲,不是挑选好或坏的企业文化,而是挑选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


 三 

最新人才流向趋势:从一线到二线


1.二线布局趋于成熟竞争力加强

一直以来从北京到杭州、深圳这样的人才流动比较频繁,这几年越发加剧。而随着二线城市都释放出非常明确的人才吸引政策,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这样的人才牵引愈加明显,周院长指出后两年还是会持续加剧,变成一个持续性趋势。


调研还发现,一些顶端公司在二线城市的布局也日趋成熟,过去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这几年,借助政策支持,人文环境、城市建设以及企业布局环境已经飞速发展,差距逐步在缩小,这都大幅提升了人才吸引力。


求职者也会发现,二线城市的就业机会也不错,生活舒适度甚至还会更高一些。二线城市目前趋势也说明了某种程度上企业在哪里布局,人才就愿意留在哪里,这的确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便利性。


2.工作地点的影响性越来越低。

借助便捷的互联网沟通及在线工具,跨国企业都可以将在中国的办公室安排在三个或多个城市。这些越来越有利于员工的流动。将来人才选择地域已经不是障碍,二线城市也有很好的职业发展。


据观测,可能二线城市至少这几年是一些高端人才不可错失的机会,因为相对一线来说,那里人才密度没有那么高。但持续几年发展下去,比如熟知的武汉、成都,也会成为人才高密度的地方。再者,很多大型公司,要么在那里新建基地,要么进一步扩张原有团队,目前这个趋势在很多行业都非常明显。




=== 智联华企,标杆工厂缔造者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