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允许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奔跑

 宛平2008 2018-12-29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成年人,精神世界反而越贫乏。相反,有些重大的话题,不要认为孩子小一定不能理解,只要你讲到了,情之所至,话之所致,孩子一定会动容的。
       孩子对很多词汇比大人敏感得多,对情境的想象也比大人丰富的多。举个我女儿的例子,她小时候给她奶奶讲老鹰捉小兔子,说老鹰多么多么坏,去捉小兔;她奶奶就随口说了一句:“老鹰太坏了,咱们打断它的翅膀!”我女儿听了之后,马上不说话了,眼泪开始蓄积,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站到老鹰那边儿了:“老鹰再坏,咱们也不能打断它的翅膀。”
成年人长时间在语言中,在人世中浸淫,已经有了很厚的茧,当他在说“打断”的时候,对这个词已经不敏感了;但孩子在听到这个词的时候,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词的残酷和惨烈,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天性。
       可现实的情况是,大家都不去给孩子讲深刻的东西。比如,《一件难忘的事》是个常写不衰的题目,我小学就写过,二三十年过去了,孩子还在写;有些内容高频率出现:比如老师给我补课,二三十年没变化。
       从命题上来说,这样的题目容易控制,但老师的想法也会有束缚。比如小学三年级,孩子写一件他在阅读上很难忘的事,是不会被认同的。你读到了一件历史上的事,特别难忘,老师绝对不会让你写,觉得你“跑题”了,不贴近生活,得是下雨天妈妈给你打伞才行。
       我们有时候容易把孩子控制在某个区域,或者说,只有我们习惯的东西才会让孩子写。其实应该更放开一点,允许孩子用不同的奔跑方式。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他能干成什么,什么干得好,你就让他干;大人怎么就知道他议论不行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