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传世真迹绝至罕见,后世流传多为摹本,唐宋时期的摹本为上品。摹本是否出自唐宋人手,要注意几个要素:一、合乎王羲之的笔迹风格,摹写精良。二、有宋以上的著录或古法帖作为依据。三、纸、绢或装裱符合唐宋时代。四、可靠的题跋和印鉴以反映流传历史。 王羲之书法的宋人摹本,据鉴定家著录和发表出来的及所见者约有二十余种,绝大部分珍藏于博物馆里, 少数辗转于私家。由清代内府流出的绢本草书《平安帖》就是其中的一件。 王羲之流传于今天有两个版本的《平安帖》摹本,一为行书,一为草书。今天我们就感受一下他的“平安”! 行书《平安帖》: 行书《平安帖》和《何如帖》、《奉橘帖》被后世帝王融于一卷,也称“平安三帖”。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平安帖》运笔提按顿挫的变化较多,钩挑转折间,锋颖秀发,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也十分生动灵巧。此帖既有娟美之处,又不失古拙遗风,可谓朴拙相生,得中和之至美。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 行书《平安帖》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 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 当复悉来无由同 增慨 行书《平安帖》奇在骨骼之神异,其平直画虽多,各有异态,同为长竖,“平”字悬针,有若引绳,而“来“字微拱,“十”字则左拂;同为短竖,“修”字各有粗细。同为横画,“安”字侧锋下拱,姿态妩媚,“集”字长横甚细,“存”字之横则粗,此其所以奇也。而骨体廉峻,筋肉附之,此其所以丽也。章法布局疏密得当,雍容之态,酣畅之情,可为行书之典范。 草书《平安帖》: 《草书平安帖》又名《告姜道帖》,常常与行书《平安帖》混淆。原为北京一位知名藏家的爱物,“文革”期间曾被查抄,“文革”之后又发还。《草书平安帖》笔法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颇合羲之草书法度。刻意摹写,呈现轻重浓淡,然不免有笔滞处。临写并勾描,留下细痕。此帖一般被认为是宋人摹本。 ▲《草书平安帖》未分之前九行 ▲王羲之 高古摹本《草书平安帖》 最早见于北宋著名丛帖《绛帖》,后经《宣和书谱》著录,当时共有九行,后被一分为二。上帖是前半部,为绢本,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个字。《草书平安帖》上并没有作者的名款,但历史上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王羲之所书。延展开这幅草书帖,41个字的周围盖满了几十方收藏鉴赏印章,可见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屡次易主。2010年11月20日,上海的刘益谦以3.08亿元拍得此件极致珍品。2015年,中国嘉德和刘益谦终于完成拍品交接,这件国宝入藏上海的龙美术馆。 清朝乾隆皇帝曾盛誉该帖“可亚时晴”,能媲美“三希堂”瑰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可见此帖的艺术性高绝。民间也认为王羲之的高古摹本无出其右,此草书《平安帖》为摹本最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