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江汉》为历代公认的西周宣王朝时期的战争诗,诗篇记叙了召穆公召虎奉宣王之命平定淮夷叛乱之事,受周宣王赏赐的诗。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赞扬宣王命召虎平淮夷的武功,后半部则写宣王与召虎对答之词,君臣嘉勉颂扬。前人评此诗“意深笔曲,高词媲皇典”,“通篇极典则,极古雅,极生动。退之《平淮西碑》祖此而词意不及”。 诗歌一二章叙述出兵平淮情状及始末;三四章叙出征前宣王对召虎的王命之辞,勉励召虎继承先祖康公遗业;五六章写淮夷既定,宣王对召虎的策命及召虎之颂扬王德。 1、原文: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y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Shāng guāng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lí- zàn -jùchàng-yǒu]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2、注释 第一段 1. 江汉:长江与汉水。浮浮:水流盛长貌。 2. 武夫:指出征淮夷的将士。滔滔:顺流而下貌。 3. 匪:同“非”。 安,安逸。游,游乐。 4. 来:语助词,含有“是”的意义。求:通“纠”,诛求,讨伐。淮夷来求,是来求淮夷的倒装句,来讨伐淮夷。 5. 既,既然,已经。车,战车,戎车。 6. 设,设置,树起。旟(yú):画有鸟隼的旗,指战旗。隼sǔn,短尾鸟 7. 舒:徐,缓行,舒适。 8. 铺:止,驻扎。淮夷来铺,来铺淮夷,来阻止淮夷的侵犯。 第二段 9. 汤(shāng)汤:水势大的样子。 10. 洸(guāng)洸:威武的样子。 11. 经营,有平定的意思,四方,所有来犯之敌 12. 告,告诉,报告。成,成功,胜利。 13. 庶:有幸。 14. 靡,没。争,争斗。 15. 载:则。 第三段 16. 浒(hǔ):水边。 17. 式:发语词。辟:开辟。 18. 彻:治理。 19. 疚(jiù):病,引申扰民。棘:“急”的假借,急躁。 20. 极:准则。 21. 于:意义虚泛的助词,其词义取决于后面所带之词。于疆于理,守卫边疆料理天下。 22. 至于南海,直到南海。 第四段 23. 来,负责。旬:“巡”的假借。宣,宣传贯彻政令 24. 文武受命,昔文王、武王的命令。 25. 召(shào)公:文王之子,封于召。为召伯虎的太祖。维翰:喻捍卫。亦指保卫国家的重臣。 26. 予小子:宣王自称。 27. 召公是似,召公似是。似:“嗣”的假借。召公应该传嗣家业。 28. 肇敏[zhào]:尽心竭力。戎:大。公:通“功”,事。 29. 用:以,来。锡:赐。祉(zhǐ):福祉。 第五段 30. 釐 [lí] :“赉”的假借,赏赐。圭瓒(zàn):用玉作柄的酒勺。 31. 秬鬯一卣。秬(jù):黑黍。鬯(chàng):一种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卣(yǒu):带柄的酒壶。再赐一壶黑黍香酒 32. 告于文人:告诉文王。 33. 锡山土田:赐你山川田王地 34. 周:岐周,周人发祥地。 35. 自:用。召祖:召氏之祖,指召康公。 36. 稽(qǐ)首:古时礼节,跪下拱手磕头,手、头都触地。 第六段 37. 对:报答。扬:颂扬。休:美,此处指美好的赏赐册命。 38. 考:“簋(guǐ)”的假借。簋,一种古铜制食器。 39. 明明:明德显著。 40. 令闻:美好的声誉。 41. 矢:“施”的假借。 42. 洽:和谐;融洽。此,当今。 3、白话译文 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浩浩荡荡。不为安逸不为游乐,是来讨伐淮夷侵犯。 既然出动我的战车,既然树起我的战旗。不为安逸不为舒适,是来阻止淮夷侵犯。 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威武雄壮。(将士奋战)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 四方(叛国)均已平定,王国有幸安定无恙。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则这安宁。 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治理我国边疆土地。 不许扰民不要过急,贯彻王朝正规标准。经营边疆治理天下,领土之滨直至南海。” 宣王命令功臣召虎:负责巡视政令宣诵:“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 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尽心竭力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 “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壶。秉告文王昭著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 去到岐周受命(册封),还是祖命封为召公”。召虎再拜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无期!”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作成纪念召公铜簋,“歌颂天子万寿无期!” 明德显著大周天子,美好声誉永无止息。施行他的文治品德,融洽当今四周之地。 4、整体赏析 淮夷在淮北,以徐国为主,故平淮夷也即《大雅·常武》所说之征徐国。因为此次伐淮夷,宣王亲征,驻于江汉之滨,召公的受命、誓师、率师出征俱在此,所以诗的前二章均以“江汉”为喻,借长江、汉水的宽阔水势,喻周天子大军浩浩荡荡的气势。也同样因为天子亲征,故曰“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意思是天子到此不是为了游乐,而是为了平定叛国。这几句前人未能明其深意,故或以为作为一个受命出征的大臣这样说有些多余。关于开头二句,王引之、陈奂都以为当作“江汉滔滔,武夫浮浮”,“浮浮”为众强之貌。这样与《风俗通义》引作“江汉陶陶”及《小雅·四月》“滔滔江汉”之语皆相合,其说颇为有理。 5、创作背景,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由于西周时期史料稀少,即便是一首叙事诗,也很难细辩事情的原委。但是,有一首属于例外,这就是《江汉》。 《大雅·江汉》一诗,《毛诗序》以为尹吉甫所作。今人以其无据多不相信。有人认为是召伯虎所作。其第一章诗人自称“我”,为第一人称手法写成;而第三章云:“江汉之浒,王命召虎。”说到周王之命,又自称“召虎”。第四、五、六章也有“王命召虎”、“虎拜稽首”等语。一般如果自称为“我”,而同周天子联系起来则称“召虎”、“虎”,则可以推定作者为召伯虎。此诗同传世的周代青铜器召伯虎簋上的铭文一样,都是记叙召伯虎平淮夷归来周王赏赐之事。 据《后汉书·东夷传》,周厉王之时因为政治昏乱,东方的淮夷入寇,虢仲征之,未能取胜。宣王之时,首先消除玁狁之患,然后宣王亲征,平定淮夷之乱。宣王驻于江汉之滨,命召伯虎率军征之。召伯虎取胜归来,宣王大加赏赐,召伯虎因而作铜簋以纪其功事,并作此诗,以颂其祖召康公之德与天子之英明。 ⑴玁狁xiǎn yǔn
简介:中国古代民族名。亦作“猃狁”、“荤允”、“荤粥”、“獯(熏)鬻”、“薰育”、“严允”等。相传远古时曾遭黄帝驱逐。殷周之际游牧于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宁夏、内蒙西部。西周初其势渐强,成为周王朝一大威胁。周宣王曾多次出兵抵御,并在朔方建筑城堡。春秋时被称为戎或狄。一说,玁狁为秦汉时匈奴的先民。《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淮南子·齐俗训》:“故四夷之礼不同,皆尊其主而爱其亲,敬其兄;猃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严其上。”《汉书·霍去病传》:“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荠,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颜蚰古注引服虔曰“[荤允]尧时曰熏鬻,周曰猃允,秦曰匈奴。”《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幕义。”晋陆机《饮马长城窟行》:“冬来秋末反,去家邈以绵。猃狁亮未夷,征人岂徙旋?”参阅《史记·匈奴列传》。 ⑵獯鬻xūn yù是夏朝君主(桀)的儿子。乐彦《括地谱》:“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另作獯鬻),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 6、作者简介 召伯虎,姬姓,召氏,名虎,谥穆,又称召穆公,召幽伯之子,母为召姜,召公奭的后代,周朝人物。当时周厉王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召穆公把太子靖藏匿在家,并用其子替死,太子于是脱险。周厉王死后,太子周宣王即位,召穆公与周定公辅佐周宣王,史称周召共和 。 遗物有“召公簋[guǐ] ”。 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诗·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指的就是这件事。 7、东征淮夷事件淮夷是淮河、汉江一带的东夷部族,又称南淮夷、淮南夷或南夷,自周穆王时期开始强盛,多次入侵伊水、洛水流域。周厉王时期,曾为西周南方屏障的鄂国国君鄂侯驭方联合淮夷、东夷大举进攻西周,深入周朝腹地。周厉王调集西六师和殷八师派虢公长父征讨,未能取胜。多亏大臣武公派属下禹调动兵车百辆、甲士二百、徒兵千人参与作战,最终击退联军,俘获鄂侯,灭亡鄂国。周厉王随后又与虢公长父亲自率兵征讨淮夷至角(今江苏淮阴南)、津(今江苏宝应南)、桐(今安徽桐城北)、遹(今安徽霍邱西南),终于平定了这次叛乱。战后淮夷震慑于周朝的武力,稍加臣服。 前823年(周宣王五年),周宣王命尹吉甫向淮夷征收布帛、财宝、粮食及力役,并且颁布法令,规定淮夷在经商时,不得扰乱当地的治安和市场秩序。后因淮夷停止纳贡以及再次反叛,周宣王命召穆公率军征讨。据《师寰簋铭文》记载,此战师寰作为随军将领统帅齐、杞、莱等国军队,消灭了淮夷的冉、翼、铃、达四位首领,获得俘虏、牲畜及财物,取得战功。此战过后,淮夷彻底臣服于西周。 徐国在西周时期是东夷的强国,后在周朝的连续打击下,徐国的一些部族南迁至淮水流域,逐渐发展成淮夷中最强的一支力量。周宣王在位时,命卿士南仲和太师皇父在太祖庙整顿周六师,然后亲率大军与太师皇父、司马程伯休父前往征讨。大军沿淮水东行,经过激烈战斗,周军击败徐国。徐国臣服后,四周各方国、部族皆臣服于周。前810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国、部族都奉命迎接来使,进献财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