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舟山朱家尖出土古钱币埋入原因的考证

 国民一员 2018-12-29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6年4月份,浙江舟山朱家尖出土古钱币实物和实地察看后分析,作出埋入时间在三国末到晋朝这一时间段的判断。针对舟山学术界对这批古钱埋入原因推测的几种观点,笔者运用历史资料进行考辨,指出一些观点支撑论据的不足之处。同时引用历史文献和历史知识进行简略地考证,得出笔者对这批钱币埋入原因的考证观点为:三国两晋时期,国家动荡,战争频发,江南一带的殷实之户到舟山海岛避难,由于遇到海洋风暴或海盗等原因,而将所携带的钱币仓促地埋入舟山群岛千百个小岛中的一个无名小岛。
    【关键词】朱家尖; 钱币研究; 三国两晋
    4月3日上午,位于浙江舟山普陀区朱家尖蜈蚣峙西麓码头附近,承建中国佛学院教育学院土建工程的朱家尖围垦开发有限公司施工人员,在开山中发现大量钱币,足有上百公斤。当地警署和市文物办、市博物馆人员先后赶到,但古钱币已被施工人员哄抢一空。经过当地公安和文物部门的努力,追缴了50多公斤。
    出土地蜈蚣峙,现与朱家尖岛连在一起,原为一悬水小岛,位于莲花洋石牛港附近,与普陀山正对面,是古代浙江沿海进入外海的海上交换地。从警署先前追缴到流散民间的10多公斤古钱币和之后追缴的一批古钱品种来看,初步清理的结果有从汉朝到三国时期的多种古钱币。其中有汉代四铢半两、汉代五铢钱,少量为王莽的“货泉”、“大泉五十”、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的货币等。
一、出土情况和钱币形制
    经实地测量和向当事人了解:出土钱币距地表可能不足50厘米,看起来古钱原有竹制品包装,但一碰到包装,就变成了粉末。出土的古钱币全部用绳子串连,出土时,绳子虽然已腐烂,但从孔中还可以看出绳子腐烂后的外形。出土时,铜钱数十枚“结”成一团。从出土古钱币的表面磨损程度来看,五铢钱磨损最严重,可以确定为当时的流通货币。从收缴到的出土钱币来看,主要有这么几个品种:
    1、四铢半两,1枚,汉文帝刘恒铸造;
    2、汉五铢钱,有各种型式,年代跨度较大,出土数量较多,还有大量磨轮钱、綖环钱、对文钱等劣质钱币;
    3、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1枚,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开铸;
    4、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货泉”,出土数量不多;
    5、三国时期蜀国政权所铸的“直百五铢”,钱谱上认为开铸于建安19年(公元214年);
    6、三国时期蜀国政权“太平百钱”;
    7、三国时期的“定平一百”,数量有数十枚;
    8、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政权于赤乌元年(公元238年)开铸的所铸的“大泉二千”,1枚。
    从目前出土钱币清理情况来看,未发现四字小钱、六朝钱币和隋五铢。初步推断这批钱币的埋入时期上限是赤乌元年,即大泉二千开铸年限,公元238年,下限不会晚于晋末。
二、对目前舟山学术界关于钱币埋入原因提出的几个观点的分析
    观点之一:普陀山僧人所埋。
  其理由为,出土地点与普陀山近在咫尺,朱家尖在历史上又与普陀山有较深的渊源,因此推测这些钱币是普陀山僧人所埋。
  笔者认为:普陀山的佛教信仰起源于唐朝末年,据元代盛熙明撰的《补怛洛迦山志》载: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西域僧来,燔尽十指,顶礼洞前,亲感菩萨大人相为说法,授以七色宝石,神通感通化已显于此。”唐咸通四年 (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路经普陀山去日本,因风暴而将观音像供于潮音洞侧,至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普陀山才正式建“不肯去观音院”,因此从时间上来推断,不可能为普陀山僧埋入。
    观点之二:埋入钱币应与海外贸易有关,为对外贸易商船因某种原因上岸之后埋藏。
    其理由为,“海上丝绸之路”公认起源于汉,舟山群岛是明州(今浙江宁波)的海上门户,是中国南北海上交通要冲,明州港是中国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因此埋入钱币应与海外贸易有关。
    笔者认为: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在唐宋以前,地域经济文化不发达,有史料记载,三国两晋时期,浙江沿海的造船业发展缓慢,根本不能满足海上贸易的条件,因此明州港的海外贸易起步较晚。唐中晚期以前,明州的海外交流也不多见于史料记载。从这次出土钱币的时代和数量来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动荡,币值不稳,如果要进行对外贸易,需要提供对方国家需要的中国商品,如:丝绸、瓷器等大宗出口商品,以换取中国所需要的物品或金银珠宝等财富,但出土地发现的物件只有一些流通货币,没有发现其他实物。就此二个原因,基本上可以确定对外贸易商船因某种原因上岸之后埋藏这种推测可能性不大。
    观点之三:沿海渔船或海盗遇到特殊情况埋入。
      
其理由是,舟山沿海多风暴等恶劣天气,沿海的渔船出险,或海盗将抢来的钱币埋入小岛中。
    笔者认为这种推测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三国两晋时的海上作业船只本身就不大,不可能带如此数量的钱币出海,去从事海洋捕捞作业;而海盗应该对这一带岛屿、气候、地形相对比较熟悉,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一般来说会待特殊情况解除后,取走钱币。
三、对钱币埋入原因的相关推测和考证
    要求证这批古钱的真正埋入原因,必须把它纳入中国大的历史背景中,运用出土钱币实物中得来的信息,运用历史资料,综合考察,才能得出一个较为接近历史本原的结论。笔者认为钱币埋入的原因为:来海岛逃避战乱的江南一带人士(甚至可能是浙江一带),由于遇到特殊气候或其他原因匆忙间埋在荒岛的可能性比较大一点。
    钱币埋入的时期是三国两晋,这是中国大动乱的时代。据史料记载:当时浙江的政治中心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绍兴)从东汉末年到隋朝统一,人口大量流失,人口的大量减少,并非完全由于战争而死亡这个因素,有较大一部分脱离官府管理,迁移到山区以及浙江东部海岛中去生活,以逃避战乱,这在当时是人们的一种现实选择。在中原,老百姓由于连年遭受战乱之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中原迁入闽粤,以避战乱的就很多,现在的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客家人,也多从那个时期迁入。从出土的钱币品种和数量来看,钱币中有较多数量的吴、蜀政权发行的货币,可能为江南一带的殷实之户逃到海岛避乱可能性大一点。至于为什么在埋入之后主人没有挖掘,笔者推测是由于航海途中遇到一些意外情况(如风暴、海盗等自然和人为原因)漂到或逃到荒岛后埋入。从古币埋入时只用竹筐之类盛放,中串麻绳,埋入处又不深,可以看出埋入古钱系仓促所为。就全国的群岛来对比,舟山群岛是全国最大的群岛,目前有1400多个岛屿。但在历史上,舟山群岛的居民一直从事围涂,向大海要土地,自然的海涂淤涨,也使一些岛屿连接起来,因此三国两晋时的岛屿数目远比现在的的岛屿数量多得多。就出土钱币的岛屿——朱家尖岛来说,原来就由马秦山、顺母涂山等住人岛屿和不住人小岛10余个组成,钱币的出土地——蜈蚣峙原来也是一个悬水小岛,如果主人有心来挖掘,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埋藏钱币的这个岛屿以及具体的位置,因为舟山群岛中的一些小岛从远处看样子都差不多,即使埋钱币的主人来寻找,可能也无法找到这个埋钱的小岛,或者钱币的主人埋入不久后就已经死亡或无力再回岛上取回。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取回,对现在来说,钱币的主人为今人留下了一处千年的古钱遗存。这批古币的出土,对于舟山群岛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补上了魏晋时期舟山历史的一块空白。它的出土,可以明白地告诉我们:舟山群岛在魏晋时期是江南一带逃避战火的理想之地,在魏晋时期的舟山群岛,并非是一片荒芜之地,而是有大陆居民迁移在此生活和繁衍。
2009-06-10 
来源:舟山博物馆 作者:林 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