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当 中华第一山泰山,28亿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她伟大的体质。稳如泰山、重于泰山、国泰民安,诠释了中华民族高尚的品质和理念。 泰山石被奉为泰山石敢当的化身,唐铭文: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齐国名相晏婴最早赋予泰山石深邃的内涵:要办好国事,需要像泰山石一样高尚的人辅佐。 泰山石 泰山观赏石源自泰山山脉的峡谷、河流中,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混合岩组成,质地坚硬、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纹理清晰、韵意深奥。 泰山观赏石集天地之灵气,汇日月之精华,图文丰富多彩: 人物、动物、文字、数字、日月星辰、山水风光、花草树木、文墨武戈等包罗万象。 世间万物,皆印证在泰山石。 2014年11月11日,赏石艺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观赏石鉴评标准”颁发实施。作为在观赏石中具有代表性石种的“泰山观赏石”,其深邃的文化内涵有着更重要的传承价值。 柳明瑞 山东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 原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驻泰安记者站站长;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 著有《嬴姓溯源》《解读柳下惠》《柳下惠传奇》《兵家曹刿演义》《紫砚斋百衲本》等7部著作。 泰山怪石文化渊远流长 ■文|柳明瑞 “泰山奇石”,准确叫法应该称为“泰山怪石”。它最早的官方命名来自我国最权威的古代典籍“四书五经”。“五经”之一的《尚书》有一篇《禹贡》,追记的是距今四千年前大禹治水、划定九州、评定地级与确定贡品及进贡路线的史实。当时,“海岱惟青州”, 青州的地域东北至海,西南至泰山。 泰山一带的贡品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写道:“岱畎丝、枲、铅、松、怪石。”岱畎是指泰山下的山谷地带,这里的贡品是五种特产:丝、枲(xi, 麻) 、铅 、松、怪石。新中国建立前后,泰安地区一直有植桑养蚕缫丝、种植大麻和苘(qing)麻淹渍后剥取纤维的传统。 泰山虽无铅矿,但盛产艾蒿, 据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艾蒿经年积压后会产生黑液,可从中提取化妆用黛粉,即“铅粉”。泰山黑松枝桠遒壮,弯曲优美,四季常青、寿命绵长,用其制作的盆景堪称北方盆景之代表。当时,这些贡品需“浮于汶, 达于济”,通过船筏从汶河进入济水, 也就是今天山东境内的黄河河道, 运送至帝都。 抚今思昔,由近而知远。据专家考证,《尚书》中除《周书》外,其他均成书于商代中后期。上引史料证实,起码在距今3300年~3100年前, 我们的先人已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极高的审美眼光,是他们最早发现了泰山怪石和泰山黑松的独特美学价值并予以命名,这在赏石盆景艺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一笔。且不说泰山岩石已有25亿年高龄, 在三山五岳中属于资格最长的老前辈,仅从文献记载来看,泰山怪石在全国各地众多的奇石名石中也是当之无愧的老一号。 泰山除产怪石外,还产玉石。泰山玉石的发现亦与大禹有关。大禹治水之时,有一位得力助手叫伯益,“禹·益并治洪水, 禹主治水, 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 无远不至, 以所见闻作《山海经》。”(汉·王充《论衡·别通篇》)西汉刘向《上表》直接将《山海经》称为“伯益之书”。 《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地理奇书。专家们认为,此书非一人一时之作,约成书于战国时代,后人将初始著作权追记到伯益头上自有其道理在。在该书《东山经》中有两处写到泰山产玉,一处写“其上多玉”,另一处写环水(即今梳洗河) “其中多水玉” 。 几十年前,连撰《泰山志》的专家都怀疑这两条史料的真实性,如今,随着大大小小无数天然玉石被开采出来,人们才相信《山海经》所记泰山玉石正如《禹贡》所记泰山怪石一样,绝非空穴来风。这不就是杜甫《望岳》诗所写“造化钟神秀”的绝佳例证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喜欢“燕子石”转向迷恋泰山怪石,不论上山下河,还是走路闲逛,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左顾右盼,生怕有“宝贝疙瘩”从眼前溜过。辛苦不负有心人,还真就有那么几块心仪的怪石被我收入囊中,至今当作无价之宝供奉在博物架上。 我爱泰山。祝愿泰山怪石、泰山玉石、泰山黑松,作为悠久灿烂的泰山文化大观园里的三朵奇葩,永远洋溢着不竭的生机和活力…… (2018年11月30日于岱下紫砚斋) 2018中华传世名石泰山站进京参选展品 题名:太平吉象 石种:泰山石 规格:20×20×6cm 收藏:吴杨礼乐 题名:神龟 石种:泰山石 规格:16×20×12cm 收藏:赵玉新 题名:中国人 石种:泰山石 规格:16×26×8cm 收藏:王加荣 题名:玉兔 石种:泰山石 规格:20×12×10cm 收藏:任焕荣 题名:代代有钱 石种:泰山石 规格:30×20×8cm 收藏:陈传武 题名:喜上眉梢 石种:泰山石 规格:35×40×33cm 收藏:李耐诚 题名:寿 石种:泰山文石 规格:28×18×8cm 收藏:扈平强 题名:大吉大利 石种:安徽灵璧石 规格:46×66×18cm 收藏:王加荣 ![]() 泰山精神: 敢当,仁爱,福佑国泰民安 泰山欢迎您 往期“泰山赏石源”专辑 |
|
来自: 潇潇雨ekg9m5f4 > 《地理一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