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芥菜疙瘩

 wps0321 2018-12-29

♣ 梁永刚

在冬天的诸多菜蔬中,芥菜的长相最丑陋,土里土气,憨头憨脑,一脸坑坑洼洼的麻子,一副矮胖敦实的身材,圆球状的根茎活脱脱就像一个疙瘩,故而乡间形象地将其称为“芥疙瘩”,因其芥辣味儿十足,也有人叫作“辣疙瘩”。同样是长在地下的根茎菜蔬,白萝卜肌肤细腻光滑,出落得温润水灵,即便是生吃也清脆甘甜,芥疙瘩却不然,一脸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皮糙肉艮,硬若牛筋,甭说生吃了,凑近闻闻就有一股子冲鼻的辣味。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中是这样描述芥疙瘩的:“其气味辛烈,菜中之介然者,食之有刚介之象,故字从介。”

昔日的乡间,各家各户都开辟有菜园,萝卜白菜芥疙瘩,年年都要种,种的时令遵循“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的古训。等上百十来天,秋末冬初便可大获丰收。萝卜白菜性格平和,随遇而安,可热炒可凉调可腌制,也可与众多菜蔬默契搭配,成就了一段段食坊佳话。芥疙瘩却和它们迥然不同,脾性暴躁,个性鲜明,特立独行,与众多菜蔬都格格不入,可谓是菜蔬家族中的另类。乡谚说:不怕门门通,就怕一门精。人也好,物也罢,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且能做得尽善尽美,就很了不起,芥疙瘩就是这样。其貌不扬的芥疙瘩,看似是处不多,用处不大,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便是其作为经典咸菜食材的高度,连能做百样菜的萝卜白菜都无法企及,更谈不上超越。

乡谚说:富人一本账,穷人一坛酱。咸菜和酱是孪生兄弟,在昔日的乡间,调配着农家缺油少菜寡淡无味的寻常生活。一个个憨头憨脑的芥疙瘩被腌制在坛坛罐罐里,发酵成岁月的醇香味道,渐次走入一家老小的粗瓷大碗,成为舌尖上的风味小菜。刚从地里拔出来的芥疙瘩虽然肥大鲜嫩,但青气大,辣味重,立即腌制味道苦涩,口感也差,必须洗净控水,削去斑块,拽掉须根,晾晒至半干发蔫儿,方可晒出青气和辣味。过去没有精盐,腌制芥疙瘩用的都是俗称“盐疙瘩”的大粒盐,比例大概是一斤盐十斤芥疙瘩。腌制方法倒也简单,也就是“一层芥疙瘩一层盐”,即先在缸底撒上一层大粒盐,码上一层芥疙瘩,然后再撒上一层盐、码一层芥疙瘩,等芥疙瘩整齐码好后,将菜缸封口或者在最上面压上一块大石头即可。放置阴凉处大概20天,一缸芥疙瘩就大功告成。此法腌制出的囫囵芥疙瘩,盐分没有完全浸入里面,吃起来脆生生的,口味较为清淡。也有人喜欢吃五香味的芥疙瘩块儿,腌制工艺稍微复杂一些。将洗净晾晒后的芥疙瘩切成四至八块儿,放入盆中撒盐搅拌后置入腌菜缸。即便是晒至半干的芥疙瘩,仍含有大量水分,一遇到盐水就控了出来,这些水俗称“老汁儿”,随着老汁儿释放出来的还有苦味涩气。过上几天,等芥疙瘩块儿上的汁水控得差不多了,舀出缸里的老汁儿,加入花椒、八角、茴香、辣椒等作料,熬煮成浓香的大料水,待放凉后倒入缸中,水的多少以刚好没过芥疙瘩块儿为宜。等芥疙瘩块儿在缸中泡上十天半月,泡透也泡软了,五香芥疙瘩就做好了。

等腌制的时日一到,启封开盖或者搬下石头,缸中的芥疙瘩得以重见天日,原本洁白如玉的颜色经过一段时间的腌渍发酵,变成了鲜亮通透的微黄,散发着咸菜醇厚绵远的香味。腌成的芥疙瘩没有了原先粗暴的脾性,性格变得平和随意,吃在嘴里咯吱咯吱的,咸香爽脆,很有嚼头,回味无穷。腌成的芥疙瘩有多种吃法,可切丝可削片,可凉拌可热炒,各有各的风味。农家最常见的吃法是将芥疙瘩切成细丝,放上葱丝、香菜、醋凉拌,再淋上几滴香油,是很不错的最佳佐餐小菜。居家过日子,腌制好的芥疙瘩是庄户人家的主菜,出门在外,芥疙瘩还是随身携带必不可少的干粮。走到半路肚子饿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取下身上背的干粮袋,掏出干馍吃上两嘴,啃一块芥疙瘩,喝两口自带的凉白开,便是路途上一顿果腹的简单餐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