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铁路医院:从东洋医院开始的110年历史变迁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下附音频为老欧(LEO)演播的文章全文,欢迎大家点击收听。

曾经,吉林铁路局和之后的吉林铁路分局是一个很特殊的部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铁路内部自成体系,除了主营的铁路运输外,还拥有各类工业企业、医院、学校、林场、农场、矿山,甚至还有自己的公检法系统和武装力量。在文革期间,铁路局甚至直接管理过站前、民主两个街道政府,俨然吉林市市区里的又一个小型政府。在铁路分局被撤销前,其所管辖的区域也远远超出了吉林市行政区划的边界。

在铁路系统内,职工的福利待遇大致要好于同期吉林市的其他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网友回忆,在上世纪物资最匮乏时期,铁路内部的副食店还有点心等食品售卖;我上小学直接进了吉铁二小有“长明灯”的暖气楼,而同期的市内小学,很多重点校还要在冬季由学生点炉子取暖。诸多事例使得一种自豪感始终在铁路职工和家属之间弥漫,除了个别社会变革外,自得其乐的系统内铁路人对“市内”的事务并不大在意,而更看重路局的政策演进和领导的更替。

翻阅资料,我发现这种习惯由来已久。日本设立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很早就成为一股游离在关东军和伪满政府之外的独立力量。那时候,它所控制的吉林铁路局,就有自己类似政府部门一样的完善的经营和生活体系以及独立的军警武装力量。比如今天要说的吉林铁路医院,其前身就是伪满时满铁控制下的满铁医院。

《昌邑区志》引日文版《水都吉林市势概要》所载:……原为日本医学士石桥三郎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二道码头(和龙街)创办的“东洋医院”。1914年(民国三年)9月收归“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所属,通称“满铁医院”。1921年由满铁出资,日本人大泉一、渡边横一郎、杉本爱子设计,在大马路(今重庆街)南端建造了一座含有浓厚中国传统风格的,重檐八角攒尖阁式建筑。1923年(民国十二年)11月建筑竣工,满铁医院迁入商埠界大马路新址。


当时,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的满铁医院主楼堪称吉林市建筑的一大经典:“建筑主体为三层圆体砖木结构,通高19.8米,平面成X型布局。一层顶部围脊角部作卷云状鸱吻,一层檐部设装饰性木质斗拱,平身科三攒、角科八攒。二层檐部设平身科一攒、角科八攒,其体量为一层斗拱的四分之三。攒尖宝顶为桃形木胎,外包镶紫色铜皮,顶层八条垂脊为泥质筒瓦,下层八条垂脊尽端作龙首状,另置小兽各三个”。

医院的一、二层窗门设计为中国传统的“步步锦”隔扇门窗。在屋西南、西北、东南、东北建有四个方位廊式建筑,其屋顶均为我国金、元、明常见的平台式“顶”。檐部在一定距离装饰“朱雀”。门廊两侧设高浮雕云龙华表,上面置球形灯罩,庭院正中、左、右设花坛三个。

因建筑形制特点,满铁医院被吉林人俗称为“八角楼”。1931年吉林沦陷,医院改称“吉林铁道医院”。1937年正式定名“吉林铁路局吉林医院”,下设7个出诊所和2个医院(《吉林铁路运输志》)。1943年开始,这座医院里开始出现了中国医生。不管正式名称如何改变,铁路医院的名称大体在市民中通用开来。

满铁医院医生赴奥地利医疗队(取自《吉林旧影》)

铁路医院自划归满铁后,医疗条件和设施较之前,有了极大的改善。在1937年12月改称之后,医院在原有内、外、妇科之外陆续增设了传染病科、放射线、药房、化验和手术室。由于科室设置全面,诊疗水平较高,不仅在铁路内部,甚至在整个吉林地区都享有很高声誉。


1945年,吉林市光复,医院由铁路局维持会管理,医院院长也由中国人担任。后来医院曾被国民党接收占驻,改称吉林铁路医院,当时只保留了传染病房,其他病房都被取消。

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后,东北铁路总局派王纯厚、鲁俊敏来吉林铁路医院进行接管,当时医院被接管的人员共75人。接管后,孙绍含代理院长,随即铁路局卫生科长叶久新兼任医院院长。从那时起,医院在人民的掌握中才真正获得了新生:医院管理日益健全,诊疗、救治设施和水平不断提高,为市内群众和铁路沿线的职工及家属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最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至1952年,吉林铁路医院派出抗美援朝医疗队共3批23人,其中有医师王永康、王志钧,护士满淑清、王玉茹等(《沈铁吉林中心医院院志第一册》)。

1955年吉林铁路医院门诊各科从重庆路迁至铁安里5条,原门诊改为住院部。1957年中兴街36号门诊大楼落成,新建筑面积3728平方米,建筑式样庄重严肃,在当时吉林市为规模最大的门诊楼。随即,除儿科门诊留在铁安里5条外,其他各科室均迁往新门诊大楼。

那时候,铁路医院作为吉林铁路局管内最大的医疗卫生单位,还肩负着对铁路住宅区、沿线单位保健站的管理运维工作。在服务铁路职工和家属的同时,医院十分注重扩大诊疗能力:1957年,医院聘请了樊景棋等多名老中医,由孙晖负责建立了门诊中医科;1960年建立了以魏庚昌为主任的病理科,辅助临床诊断,提高了手术的质量;1966年,购置了胃镜、腹腔镜等比较先进的医疗仪器,提高了诊断技术水平。

1970年,中国派出中国中铁一局、中铁二局、中铁三局、中铁四局、中铁五局、中铁电化局和中铁建工集团的5万余名铁路建设者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崇山峻岭之间、遍地荆棘之中、疾病肆虐之下,历时六年时间建成了举世瞩目的坦赞铁路。期间,自1971开始,吉林铁路医院派出主治医师李首春、技师莫英俊、医师杨培春等8名医务人员奔赴坦赞铁路施工现场,为筑路大军提供了可靠的医疗救治服务。

1984年参加卫生列车活动的合影

在国内,吉林铁路医院也经常组织医疗骨干组成医疗队,赶赴老少边穷地区和吉林铁路局管内沿线偏远地区提供医疗服务。


1979年8月,医院占用铁路局老体育场的场地新建的住院部大楼落成,铁安里五条的儿科和重庆街住院部一并迁入(八角楼改为铁路运输法院和运输检察院办公楼,临重庆街一侧附属建筑交给铁路工程处使用,武昌路一侧的附属建筑交给沈铁吉林工业公司使用)。此时医院南邻吉铁一中,北邻延安街,西邻吉林大街,东邻局后铁宅,占地48345平方米,建筑面积22897平方米。


1983年,吉林铁路局与沈阳铁路局合并,铁路医院被确定为沈阳铁路局直属单位,更名为“沈阳铁路局吉林中心医院”。1994年底,医院一次性通过吉林省卫生厅医院等级评审,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三级甲等医院”。

2004年7月1日,《沈阳铁路局吉林中心医院移交吉林市卫生局管理协议》正式签订,医院被整建制移交吉林市地方政府管理,更名为“吉林市第二中心医院”。新医院诊疗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消化科的诊疗水平一直在吉林地区名列前茅。

2011年5月,由第二中心医院与吉林市医院整合,组建了政府十大惠民工程之首的吉林市人民医院。自此百年医院迎来了新的春天!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