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国文老先生的书,读者想到了什么?

 春风河流1964 2018-12-29


前段时间,我们发起了十余期的图书漂读活动,近百位书友们和我们一起参加到了这项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当中。如今,这十余期的漂读已陆续结束,我们也将把大家的漂流成果陆续整理出来,以“书友说书”为栏目,为大家分享漂读过程中的点滴感受,从读者的角度来为大家重新介绍这一本本图书。

当然,随着第一阶段的漂读活动的介绍,我们新一轮的漂读活动也即将开始,看到了大家在活动中的收获,如果你也蠢蠢欲动,想要参与到其中,请留意我们微信平台近期发布的活动预告,速速报名吧。

今天,我们为大家展示的这组,是《我为什么这样活》这本书的漂读小组的漂读成果。

图书简介

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如何面对孤独?如何面对荣耀?如何爱?如何恨?

首届茅盾文学奖的荣获者李国文,沉寂三十余年,横跨世纪的通达智慧。读遍二十四史,耄耋之年的大彻大悟。

李国文说:“知天命”前,做加法。“知天命”后,做减法。一加一减,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史。

部分读后感展示

书友 韩晓萌

与先生的年龄差了六十多年,一页页地翻着先生的字,平实质朴,不觉时代的隔阂。先生的处世态度和豁达状态放在哪个年代都不老。

不知老之将至是人生的豁达境界,知老之将至是对自己的坦诚。从文字中可以感觉到先生自身已经达到了知与不知的境界,他多次说到要勇于面对年老,对不承认年老的行为嗤之以鼻,即使有廉颇老矣的无奈,也会将朴实智慧的老者形象展现给众人。

所有的文人同样都有着济世情怀的,在他们的作品中、言行举止中,都能看到一个时代中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担当,绝望即是来自于情怀与现实的冲突。像先生这样立身于社会浮华之中,又独有自身的尊严与原则,不排斥,不脱离,才应是当代文人理想的生存状态。(节选)

 

山东东营书友

《我为什么这样活》延续了李国文这类文章的一贯风格,谈天说地,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时不时跳出来抱怨一下文革对自己的伤害,以及顺便抒发下对文联、作协、时下的美女作家等等的不满。虽然老先生努力想在文字中把自己塑造成千帆过尽,平静无澜的形象,但是,文字是最不能骗人的存在,老先生所追求的与他所表现出来的恰恰背道而驰。但这真的也没什么,因为无论是谁,读这样的一篇篇充满诚意的文字,谁也不能否认这个“喋喋不休”,郁郁不平的老头实在是一个真性情,可爱得紧的人。

李国文先生的文字不是令人沉溺的文字,没有和他同时代的汪曾祺的文字那样令人沉静的力量。但人与人本就是不一样的,即使是经历了同样的时代,哪怕是关过同一个牛棚,因着人的个性的不同,表达出来的依然是不一样的。无论如何,李国文先生依然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作家,《我为什么这样活》依然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老先生“烈士暮年”笔耕不辍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节选)

 

书友 过眼浮云

李国文老先生耄耋之年的新作《我为什么这样活》,很荣幸第一时间读完,读罢掩卷沉思,略有所得。现不惴浅陋,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诚为一己浅见,或见笑于方家,或鄙之无甚高论。

老先生最早是以小说为世人所知,也因小说获罪,后开始写随笔散文,先生晚年开始系统读《二十四史》,写出了不少关于历史的文字。我生也晚,知道先生的作品还是十年前在首都的一个较大的书店,偶遇先生的《中国文人的活法》,当时被先生隽永的文笔及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之后陆陆续续读了几本先生的书,他的说唐所宋系列及他对《三国演义》的评注等,唯一的憾事便是错过了先生的那本获得首届矛盾文学奖的小说。或许,不久的将来定得将这一课补上。

粗读了先生的几部作品,发现先生在自己的文字里或隐晦或欲说还休地触及一个时代——反右及文革。先生当年因一部短篇小说被定为了右派,在文革岁月里也受到了冲击,之后是长达数十年的远离文坛。在受到迫害的年月里,使得他得以近距离地了解现实的创痛及人性的扭曲,于是使得他对所谓的“小人”的认识更深。知之深,责之切。拨乱反正后先生复归文坛,却终止了小说的创作。或许先生此举在不少人看来是文坛的遗憾,但我却对先生此举深以为是。之后先生开始散文及随笔的写作,无心之举,成就了他在散文方面的建树。在这些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文坛老将的良心:他对时下热闹的文坛抱着一颗敬而远之的心,文坛远非净土,这里各方人马你唱罢我登场,演绎着别样的精彩。而先生,宛若老僧入定,进行着自己的禅修。不时有佳作问世,用他的生花妙笔向世人彰显着伏枥老骥并未江郎才尽,在铅华洗净后越发的醇香隽永。或许用他的话来说人的文学创造年龄是有限的,不能倚老卖老不知老之将至。他对那些无实才却有盛名的人向来抱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态度,颇得孔夫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真传。

先生在读史的历程中,对古代文人用功颇深,因而心得也最多。无论是得意或失意,无论是少年才俊还是大器晚成,在先生笔下娓娓道来,给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窗户:走进去,没有鸟语花香,多的却是历史深邃的悠扬与浩渺。古代的文人,或许受儒家影响很深的缘故,自古就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传统。只是文人或因恃才傲物,或因当局只把其视为粉饰太平的工具,很少有能真正走进权利核心的人,或偶尔有之,也因文人自身的诸多原因而鲜有寿终正寝者。对于诗仙李白,原来他也成纠结于出世与入世的藩篱,诗人的豪放一旦与政治的漩涡交汇,辞章也不再奔涌。在《我为什么这样活》一书中,经先生分析李白和王维,盛唐时代两个著名诗人,曾一度在现实生活中相距很近,但终究未有精神上的交集,各种缘由颇值得玩味。

文人相轻的事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但我坚信人性本善。是的,在先生因文获罪的年代里,他虽深陷困境,但也得到了很多来自底层人士不计回报的帮助。这些帮助宛如亘古长夜中点亮独行侠心中的那火把,也仿佛飘零岁月里点亮前行路途的灯塔。所以,生活里不只有困顿,也有善,知悉此点,虽困难复至,亦九死犹未悔!

先生爱书、嗜书,在书中肆意遨游,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却获得了人生的大智慧。读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历史的厚重及睿智,那种从容与豁达是值得人学习的,读字如见人,或许只有那些真正的经历了沧桑见惯了风雨的人,才会有生活及人生的大觉悟。先生不敝帚自珍,亦不倚老卖老,娓娓道来他的感悟,读之让人不忍放下,读罢让人久久回味。

 

书友 萧绎

前两天在广州读书节活动中,止庵老师分享了读书的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期间,他略带戏谑地说:读书是为了养老的。从随后的提问环节来看,一些青年书友不同意这个观点,对这一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止庵老师会心一笑,做了一点解释。他说,这句话是对无所事事的老年人说的,年轻人自己精彩的生活,考虑养老没什么必要。

再来看李国文老师这本书,作者内心的愤懑毫不掩饰地喷涌而出。读完以后甚至觉得作者内心的情绪还没有发泄完。不过过了一段时间想想,“不平则鸣”应当不是作者出本书的主要动力。李先生的本意应是在警示和劝诫。

从本书的起始部分,李先生就举了英国文豪江奈生斯威福特先生的名言:当我老时,愿望如下……

不混在年轻人队伍里头,除非他们专程邀约。

不随便施教,也不随便麻烦别人,除非对方切求自己。

不夸耀年轻时的英姿,力量或如何受女性欢迎等等。

不听谄言,也不要设想自己会蒙年轻女子的青睐。

不乖戾,郁闷或猜疑。

不鄙薄当代的作风、情趣、时尚、人物、斗争等。

不严厉对付年轻人,但接受他们青春的愚昧和缺点。

不多言,也不多讲自己。

不肯定事情,也不固执。

我浅薄地稍加整理,这么多“不”其实是告诉我们不倚老卖老,以一颗平静宽和的心对待自己,对待世界。李先生不这段话放到起始部分,当是给文章定一个基调,也可以看做是对后文的补充:前尘所经历的种种已经过去了,心里的愤懑不会随风而逝,但也不会让我顾影自怜,成为老“愤青”。所以看这本书,只看到李先生后文所表达的强烈情绪,而忽视了老先生已经年过八十,以及饱读文史所滋养的平和所带来的理性,是把这本书读薄了。

人该怎么样养老?将两位先生的观点综合起来,大概是:保持一颗宽和包容的好奇心和爱憎分明的个性,不从俗,不卖老,至少在内心生机勃勃。

 

书友 不觉

不喜欢《小人礼赞》。李国文先生写道:尽管这一辈子屡犯小人,饱尝其苦……倘无他们,中国的知识分子会活得安生些,但绝对经不起摔打。这个结论是根据外国自杀率较高,而中国自杀率较低比较中得出的……如果他(茨威格)遭遇中国作家在“文革”中遭遇无不历经的抄家,批斗,游街,示众,挂牌,高帽,牛棚,干校这几步曲中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不死也得蜕层皮的炼狱式的过程,恐怕茨威格和他的太太死一百回都不够。“进而,他又嘲讽茨威格自杀原因——”精神故乡欧洲的毁灭“,”若都像茨威格先生如此较真的话,那么相当长的时间里,头上高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的中国作家,恐怕连一分钟也活不下去的。“我觉得李国文先生真是极尽嘲讽之力,非要借着茨威格之死烘托出文革时期的作家忍辱负重的高尚。可茨威格面对着整个世界的幻灭与人类人性的沦丧啊!再者,拿生与死比较本来就是不公平的。生凭什么就一定凌驾在死之上?究竟是选择死的勇气大还是选择活下去的勇气大?没有经历过就没有发言权,可没有人能在死了以后还能回答这个问题。这种”忍辱负重“的价值观又在《迷路记》中得以体现,文中李国文先生提到在面对蹂躏作践时,难以有勇气说不,以至于中国的文人在遭受迫害时即使有机会逃离苦海,却甘愿困于牛棚、陷于苦海。文章最后他写到”我敢说,那束缚得太久,形同阉割的心,也许未必生得出这份胆量呢!也真可悲,不是吗?那么,读者朋友,我想请教,你呢?“这段话读完尴尬症犯了,好似说,我知道我懦弱而不能抵抗,但是你千万别瞧不起我,因为你和我也一样一样的呢。的的确确,人生在世总有那么多迫不得已与奴颜婢膝,可能把这些令自己都不齿之事讲得理直气壮推己及人我就不敢苟同了。

“其实,对于作家最好的理解,还是要靠读者之间对其作品的品读。知道一,便是一,知道二,便是二。因为我的天资不够,因我的悟性太低,可以待之来日再深入。”李国文先生这段话放在这里正合适,这是主观的个人受意识形态、文学造诣所局限的一点感想。早就意识到自己天资不够,悟性太低,只是在空间与时间上占领了知识,和图书馆的书架没有两样,很明白自己的所想所感难登大雅之堂,这些感想毕竟属于“文化私生活”范畴,涉及到“私”就有些藏着掖着的意味,因为不经意间就把自己的文化底蕴,审美水平暴露出来了,但尽管是这样,我还是随心写吧,毕竟这是读完书我真真切切的感受。(节选)

单读,是自己与作者的对话;共读,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的共同对话。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正是漂读的重要的价值所在。欢迎更多书友加入到我们的漂读活动中来。


延伸阅读



《我为什么这样活》

李国文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

人的一生应如何度过?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类似回忆录的写法回答了这个难题:童年回忆的真情流露,世情百态的描摹写真,人间冷暖的真实体验,山水草木的深刻哲思,欧美游历的观察思考,作者一一道来,这些文章现实意味强,既有丰沛情感,又有对人生的大体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