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20考研进行时-第六十六天

 康泰wjr图书馆 2018-12-29

第四章    清热药(五)


1.方剂对比分析与鉴别应用——清脏腑热类


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皆用于肝经实火,胁痛口苦等证。但左金丸主要用于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吞酸等证,有降逆和胃之功,而无清利湿热作用,泻火作用较弱;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耳聋,或湿热下注之淋浊阴痒等症,有清利湿热之功,而无和胃降逆作用,泻火之力较强。


玉女煎与清胃散同治胃热牙痛。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黄连为君,属苦寒之剂,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的牙痛、牙宣等症;玉女煎以清胃热为主,而兼滋肾阴,故用石膏为君,配伍熟地、知母、麦冬等滋阴之品,属清润之剂,功能清胃火、滋肾阴,主治胃火旺而肾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诸症。


2.具体方剂——清脏腑热类


 龙胆泻肝汤


【方歌】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

        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方义】

(1)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经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故为君药。

(2)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力,用以为臣。

(3)湿热的主要出路,是利导下行,从膀胱渗泄,故又用渗湿泄热之泽泻、木通、车前子,导湿热从水道而去;肝乃藏血之脏,若为实火所伤,阴血亦随之消耗;且方中诸药以苦燥渗利伤阴之品居多,故用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以上皆为佐药。

(4)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尚有“火郁发之”之意;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二药并兼佐使之用。

(5)配伍特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加减应用】

    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注意事项】

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附方】

(1).泻青丸当归、龙胆草、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竹叶、砂糖。功用:清肝泻火。主治:肝经火郁证。

(2).当归龙荟丸当归、龙胆草、栀子、黄连、黄柏、黄芩、芦荟、青黛、大黄、木香、麝香、生姜。功用:清泻肝胆实火。主治:肝胆实火证。


左金丸


【方歌】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组成】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


【用法】上药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白汤下五十丸。

 

【功用】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义】

(1)重用黄连为君,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黄连亦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黄连亦泻心火,寓“实则泻其子”之意。一药多清,标本兼顾。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6:1。

(2)少佐辛热之吴茱萸 ①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②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③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④可引领黄连入肝经。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以为佐使。二药合用,共收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效。

(3)配伍特点辛开苦降,肝胃同治,泻火而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


【加减应用】

    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以制酸止痛;胁肋疼甚者,可合四逆散,以加强疏肝和胃之功。


【注意事项】

应用时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6:1。虚寒者忌用。


【附方】

(1).戊己丸黄连、吴茱萸、白芍。功用:疏肝理脾,清热和胃。主治:肝脾不和证。

(2).香连丸黄连、吴茱萸、木香。功用:清热化湿,行气化滞。主治:湿热痢疾。


泻白散


【方歌】泻白燊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义】

(1)桑白皮甘寒性降,专人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故以为君。

(2)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

(3)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培土生金,以扶肺气,兼调药性,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4)本方之特点是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亦甚吻合。 


【加减应用】

   肺经热重者,可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阴虛潮热者,加银柴胡、鳖甲滋阴退热;热伤阴津,烦热口渴者,加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注意事项】

    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清胃散


【方歌】清胃散中升麻连,当归生地丹皮全;

        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胃痛与牙宣。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用法】水煎冷服。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义】 

(1)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 

(2)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盛已侵及血分,进而耗伤阴血,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

(3)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

(4)《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加减应用】

    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再加玄参、花粉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注意事项】

    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玉女煎


【方歌】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

        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组成】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方义】

(1)石膏辛甘大寒,清阳明有余之火而兼生津止渴,故为君药。 

(2)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用为臣药。君臣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顾。 

(3)知母苦寒质润、滋清兼备,一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一助熟地滋养肾阴;麦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肾,而润胃燥,且可清心除烦,二者共为佐药 

(4)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且补肝肾,为佐使药,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 

(5)配伍特点清热与滋阴共进,虚实兼治,以治实为主,使胃热得清,肾水得补,则诸症可愈。 


【加减应用】

    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以清热泻火;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功。

 

【注意事项】

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


真枪实练:


1.玉女煎中配伍牛膝的用意是(1994-148)

A.滋补肾水       B.活血祛瘀       C.引热下行       D.利尿通淋   


2.“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症见烦热干渴,头痛,牙痛,齿龈出血,舌红苔黄而干,或消渴善饮者,治疗选用(1995-51)

A.琼玉膏     B.玉女煎     C.玉液汤     D.增液汤     E.清胃散   


3.左金丸中黄连的治疗作用是(1998-146)

A.泻心火     B.泻肝火       C.清胃热       D.清肺热  

 

4.一小儿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黃,脉细数。出宜选用何方(1999-53.2001-51.2006-55)

A.左金丸     

B.苇茎汤     

C.泻白散    

D.麻杏甘石汤  

E.以上都不适宜 


5.组成药物中不含白芍的方剂是 (2002-44)

A.羚角钩藤汤           

B.镇肝息风汤           

C.龙胆泻肝汤

D.真人养脏汤           

E.大定风珠


6.组成药物中含有牛膝的方剂是(2002-147)

A.玉女煎       

B.血府逐瘀汤       

C.独活寄生汤       

D.镇肝息风汤


7.下列方剂中,以君药和主要功用命名的是(2010-152)

A.龙胆泻肝汤      

B.桃核承气汤     

C.半夏泻心汤     

D.当归补血汤


8.左金丸中少佐吴茱萸的用意有(2014-157) 

A.引导黃连入肝经,以泻肝火         

B.兼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C.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           

D.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 


答案与解析:


1.AC。玉女煎中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且补肝肾,为佐使药,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


2.B。玉女煎可清胃热,滋肾阴,治疗胃热阴虚证。


3.BC。左金丸中重用黄连为君,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黄连亦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一药而两清肝胃,标本兼顾。[提示:按照第九版教材来看,A选项也看似正确,但是黄连泻心火不是在此方的目的,而是通过泻心火以达到泻肝火的目的,寓有“实则泻其子”之意因此,要理解第九版教材此点变化的意义。]


4.C。题中为肺中伏火郁热之喘咳的临床表现。治用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5.C。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组成中并无白芍。


6.ABCD。上四方皆含有牛膝。


7.ABC。龙胆泻肝汤以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经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故为君药。桃核承气汤以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下瘀泻热。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半夏泻心汤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以上三个方剂都是以君药和主要功用命名。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


8.ABCD。


编辑:青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