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ture:重大突破!科学家成功将猪心脏移植到狒狒身上 并使狒狒的存活期达到6个月 doi:10.1038/s41586-018-0765-z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瑞典、瑞士和美国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成功将猪的心脏移植到狒狒机体中,并让移植的心脏在狒狒机体中存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心脏移植的步骤以及被移植的心脏如何在狒狒机体中发挥作用。 随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目前医疗服务提供者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人类健康问题,比如如何应对心脏疾病所造成的机体心脏损伤,当前治疗这类患者的唯一疗法就是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但每年需要接受移植的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多,而且还有很多等待移植的患者在等待的过程中就会发生死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培育在解剖学上与人类非常相似的动物,并利用这些动物的心脏移植到患者身上发挥作用,但截止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在这一研究领域遇到了很多障碍,比如接受猪心脏移植的狒狒很少能存活超过一个月时间。 【2】Nat Med:粪便菌群移植可有效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 doi:10.1038/s41591-018-0238-9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以两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首次发现移植来自健康供者的肠道细菌可用来成功地治疗因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ICI)治疗引起的严重结肠炎的患者。 这表明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值得在临床试验中作为一种常见的免疫疗法副作用的疗法进行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11月1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 研究者表示,在接受FMT治疗后,这两名患者的结肠炎消退能够在临床上和在内窥镜检查中得到证实。基于这些结果,这应当作为ICI相关结肠炎的一线治疗进行评估,这是因为在一次治疗后,它安全、快速和效果持久。 ICI治疗解除免疫检查点蛋白对免疫系统攻击癌症的能力的抑制,已成功地为几种癌症类型的患者提供持久的反应。然而,这些治疗通常与显著的免疫相关毒性有关。 【3】Science:将人脑细胞移植到小鼠大脑中有助深入认识唐氏综合症等神经疾病 doi:10.1126/science.aau1810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葡萄牙和瑞士的研究人员将人脑细胞移植到小鼠大脑中,首次观察到它们如何生长和彼此之间建立连接。这允许他们在一种比以前更自然的环境中研究人脑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基于这种技术,他们通过使用由两名唐氏综合症患者捐献的细胞构建出唐氏综合症模型。 此外,他们还描述了来自唐氏综合症患者的脑细胞与来自没有患上这种疾病的人的脑细胞之间的差异。 他们表示,他们的方法可能在未来用于研究一系列脑部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痴呆症和自闭症。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10月11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 尽管来自唐氏综合症患者的脑细胞之间形成的一些连接更加稳定和丰富,但是它们以一种略加不协调的方式进行通信。这提示着在唐氏综合症中,脑细胞之间形成的连接的协调活动减少和稳定性增加可能与认知功能有关。 将人脑细胞移植到小鼠大脑中允许这些研究人员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监测它们的成熟。最终,他们发现来自唐氏综合症患者的脑细胞在发育的关键阶段并不像正常细胞那样活跃,这可能对这种疾病的一些症状产生重要的影响。 【4】Management Science:新计算方法可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doi:10.1287/mnsc.2018.3026 终末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经常透析或新捐献的肾脏才能存活。供体肾脏的来源可以是尸体或找到自愿以及兼容的活体捐赠者(通常是家庭成员)。然后,进行医学和心理学测试以确定该供体是否确实是相容的。如果测试确定,例如,供体的肾脏不太可能被患者的身体接受,则该过程停止并重新开始寻找新的供体。 最近的一项创新是出现了一种称为“肾脏交换”的过程,终末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在他们自己周围的捐献者中找不到匹配的情况下,可以与类似情况的其他肾病患者“交换捐赠者”。尽管如此,虽然通过使用加速搜索和匹配过程的数据解决方案可以实现某些效率,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然而,一项新的研究试图解决这些挑战,并引入了“故障感知”算法匹配的概念,以提高成功率。 这项研究由马里兰大学的John Dickerson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Ariel Procaccia和Tuomas Sandholm共同完成,并发表在《Management Science》杂志上。 【5】Arch Toxicol:干细胞+3D打印,可用于肝脏移植 doi:10.1007/s00204-018-2280-2 来自爱丁堡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MRC)再生医学中心的科学家结合干细胞技术与3D打印技术,成功培育出了人源3D肝脏组织,并且在小鼠水平显示出治疗的潜力。科学家表示,除了为开发人体肝脏组织植入物方面进行早期的探索,这一研究还可以通过搭建平台来研究人类肝脏疾病以及实验室中的测试药物的药效,从而减少对动物研究的需求。 在这项发表在《Archives of Toxicology》杂志上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采集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并诱导形成多能干细胞(已被诱导转变为干细胞的成体细胞),通过定向诱导形成为肝细胞。 【6】Sci Transl Med:科学家在猪体内成功移植生物工程肺 doi:10.1126/scitranslmed.aao3926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通过研究开发出了生物工程肺并成功将其移植到了成年猪体内,同时成年猪并未表现出任何副作用。 2014年,研究者Joan Nichols及其同事首次在实验室中开发出了人类生物工程肺,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详细描述了从2014年以来这项研究工作的细节及进展情况,同时他们对猪进行了标准化的临床前试验,结果发现猪并未表现出任何并发症。研究者Cortiella说道,如今全球患严重肺部疾病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可供移植的器官数量却非常有限,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众多等待接受肺部移植的患者提供治疗的希望。 【7】Stem Cell Res Ther:研究者有望利用干细胞移植来治疗囊性纤维化疾病 doi:10.1186/s13287-018-0911-4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的研究报道中,来自阿德莱德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囊性纤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研究人员发现,促使遗传障碍的细胞或会被健康的细胞成功取代,相关研究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应用细胞移植疗法来治疗人类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研究者Nigel Farrow博士指出,目前全球有7万人患有囊性纤维化疾病,而且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而肺部疾病是引发人群健康状况较差以及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在澳大利亚,每2500名婴儿中就有1名婴儿患有囊性纤维化疾病,而且25名个体中就有1人携带有缺陷性的基因,尽管携带者并不会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但其常常会将这种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如果父母双方都是携带者的话,其所生育的孩子就有四分之一的概率患上囊性纤维化疾病。 【8】Nat Med:首次证实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脊髓损伤猴子的抓力 doi:10.1038/nm.450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报道移植到猴子受损脊髓中的人神经干细胞成熟为神经元,触发神经连接形成,从而让这些猴子抓住橙子的能力得到改善。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 研究者Jonathan Glass表示,这种类型的细胞疗法虽然还处于初始阶段,但最终可能是一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可能是治疗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合理方法。”Glass指出,经过一段时候后发生的干细胞分化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它们在猴子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建立神经连接的能力一样,但还需开展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在人类遭受脊髓损伤后,这些细胞能够生长出极长的轴突来连接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移植神经干细胞的研究都是在大鼠身上完成的。这是首项研究表明这种治疗能够成功地扩展到灵长类动物身上。 【9】Protein Cell:中国科学家发布首个肺部干细胞移植临床试验研究结果 doi:10.1007/s13238-018-0506-y 近日,来自中国上海同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在人类肺脏再生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突破,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Protein & Cell上,文章中,研究人员首次在临床试验中利用自体肺部干细胞移植技术成功再生了患者的损伤肺部组织。 对于遭受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而言,肺部干细胞移植或许是他们最大的治疗希望;研究者Wei Zuo表示,所有的患者和研究人员都需要很大的勇气来检测新型的治疗手段,如今好消息来了,这项最新技术或许会给很多患者带来治疗希望。2015年,研究者Zuo及其同事就在小鼠肺部组织中鉴别出了p63+/Krt5+成体干细胞,这种干细胞能够再生出包括细支气管和肺泡在内的肺部结构,如今研究人员重点对人类而不是小鼠机体中的肺部干细胞进行了研究。 【10】NEJM:干细胞移植疗法能够提高硬皮病患者的存活率 doi:10.1056/NEJMoa1703327 最新一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给硬皮病患者(一种致命性的自体免疫疾病)进行含有自体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其存活率以及生活质量。这一疗法包括化疗以及全身性的放射性摧毁整个骨髓,进而给患者移植自身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免疫系统与骨髓的重建。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上。 硬皮病是一种能够使得皮肤以及相连组织变硬的疾病,扩散性、系统性的硬皮病十分严重,往往具有致命的风险。患者往往需要服用抗风湿类药物以及免疫抑制药物(环磷酰胺)来抑制过激的免疫反应,但这些疗法的长期疗效均不显著。与传统的环磷酰胺相比,这项临床试验所使用的移植疗法能够显著提高长期疗效,但短期内也会伴随产生一些风险,例如感染以及血细胞数量过低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