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城北十五里666 2018-12-30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 / 王福春

撰文 / 林路


如果问起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进程中,哪一个摄影专题最能吸引人的眼球?也许,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可以名列前茅。

这是一次漫长旅途中对中国人生活状态的鲜活描绘,让只要是坐过火车的中国人,看到他的画面,都会引发奇妙的回应。然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王福春作为一个业余摄影人,他将镜头投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之中,也许能为当下的中国摄影提供值得资鉴的艺术和社会的参照价值。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搀扶老人上车的乘务员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排队乘车的乘客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车内售卖商品的乘客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石家庄-哈尔滨,帮助乘客接水的乘务员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牡丹江-长江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哈尔滨站拥挤的乘客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从哈尔滨开往五常的列车上,座位上的旅客饶有兴趣地看着鸟笼里的两只小鸟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西安-西宁,乘客从窗外购买商品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武汉-长沙,由于车厢拥挤,一光膀子的男子躺在了硬座的座椅上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在列车上刮胡子的老人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带着小孩的一家人,其乐融融,为车厢带来了欢乐

在摄影“疯狂”普及的时代,摄影的业余与职业的身份边界正在模糊,却又留下了不小的想象空间。因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业余摄影,一般是指其职业和摄影无关,摄影只是他们职业之外的一种爱好——不管是视摄影为附庸风雅,还是以非常严肃的态度去拍摄,这样一种爱好和自己的职业形象或者挣钱生存没有太大的关系。然而诡异的是,就是有这样一些业余摄影者,却将镜头的触角放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之中,从而将业余的摄影,变成了一次职业的视觉冒险——在模糊了业余摄影与职业身份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不可言喻的快感,从而为历史的进程,提供了职业的文献。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重庆-上海,在过道狭小空间内的一家四口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火车下铺甜蜜依偎的情侣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面对镜头,喜气洋洋的一家人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车厢娱乐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哈尔滨-北京,车厢里看电视的乘客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北京-广州,听收音机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北京-哈尔滨,使用大哥大的男子


回眸一百多年的世界摄影史,这样一种潜在的现象不乏生动的例子,比如法国人雅克-亨利·拉蒂格就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将业余摄影“玩”出了意想不到的结局。他的单幅照片的价格,也许比不上比他晚些的曼·雷、卡蒂尔-布列松等人,但是他用一生的爱好积累起来的130本照相簿和数十万幅画面,却以无可比拟的时空魔力,征服了整个世界的收藏者。还有另一个法国人——我们熟知的埃米尔·左拉,一位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领袖。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他也是最伟大的业余摄影家之一。从1894年开始一直到他去世的1902年,他已经拍摄了数千幅画面。又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出生于前苏联的电影导演。他在业余时间喜欢使用波拉相机,擅长对稍纵即逝的生活形态的瞬间捕捉,包括在旅途中看似粗糙的简洁画面。至于美国画家和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他在过去几年中拍摄了许多不同寻常的画面,使用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罕见的20×24英寸的波拉相机。这些引人瞩目的大尺寸波拉画面,既有黑白的、彩色的,也有棕色调的,作品都具有强大的审美力量和感人的氛围。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北京到哈尔滨的列车上,三位同时看杂志的乘客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那个时候还允许带宠物上车,一只小狗正馋主人吃的泡面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在车厢阅读的父子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广州-成都,卧铺二层拉二胡的女子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北京-乌鲁木齐,在过道锻炼的乘客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专注阅读的老人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哈尔滨-齐齐哈尔, 把结婚照带上火车的乘客

当然,从理论上说,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照相机,那么,摄影的职业和业余,真正的分水岭又在哪里?

所以,我就想到了王福春,这位憨厚的东北汉子,他是一位真正的业余摄影者,但是他将镜头面向自身职业,21世纪初期,他以《火车上的中国人》一举成名,并且延续至今。作为一个铁路职工,就是因为那张可以自由乘坐火车的工作证,让他有了通过照相机和职业生活相接触的可能性,从而有了自己的创造。他长年奔波于各条铁路,用一幅幅列车上的幽默画面展现车厢中的世俗生活,使之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生动写照。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在卧铺车厢打牌的人,输了的贴纸条或者顶枕头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黑龙江加格达奇-古莲,长椅上睡觉的男女青年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北京-沈阳,打麻将消磨旅途时光

2000年,《火车上的中国人》应丹麦奥胡斯IMAGE形象摄影艺术馆之邀展出之后,更是获奖无数,影响空前。当他最终成为一个自由摄影人的时候,回首这一业余摄影时期自己的面对职业本身的创作,不得不感慨当年的职业为他带来了独特的拍摄便利,同时也让他有机会通过镜头,深入到了职业生涯中似乎难以企及的敏感点。即便你用苛刻的目光认定他所拍摄的火车上的中国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职业生活,但是后来的《中国蒸汽机车》,至少可以弥补这样的遗憾。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中国蒸汽机车》之一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中国蒸汽机车》之二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中国蒸汽机车》之三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中国蒸汽机车》之四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中国蒸汽机车》之五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中国蒸汽机车》之六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中国蒸汽机车》之七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业余摄影将镜头面对职业的创作,不仅仅就是职业本身,关键是从能司空见惯的职业工作范畴中,看到了什么样不同寻常的东西?

因为我们看到,进入21世纪的之后,业余摄影将镜头面对职业的创作似乎不断从潜流浮出水面,他们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表面描述,而是用一种独特的视觉目光甚至心理揣测,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另一个层面。

他们将对自身职业刻骨铭心的记忆与经历,转换成了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态形式,让所有人对职业的含义有了莫名的“恐惧”,或者说,似乎每个人自己早已习惯的职业生涯,也面临心理层面上不堪一击的状态。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也正是源于这样一种坚持,尤其他凭借其职业敏感,为照片所配发的文字,无疑也使他的纪实影像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为见证历史,留下图像和文字并行的、具有立体质感的生命痕迹。

更重要的是,王福春一直坚持了拍了40年——“能够坚持40年,是因为我对铁路有感情。”王福春的哥哥就是哈尔滨铁路局的一名职工,他从小就和哥哥住在火车站附近。天天听火车叫,刷火车、扫火车煤、捡炉灰渣子,这些事他都干过。时间久了,王福春对铁路的感情逐渐深了起来,以至于最终爱上了铁路。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宜昌-汉口高铁,玩游戏的小孩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上海-北京高铁,高铁上休憩的乘客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上海到北京的列车,敷面膜的女乘客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北京-上海,人们用电脑消磨时光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在高铁上看视频的老人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上海-杭州,用自拍杆的男子


火车上的40年:从使用大哥大到ipad


北京-杭州,在和谐号旁合照的新人

今年7月,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走进中国美术馆7号厅,一张张照片按照火车车窗的格局布置在展厅的墙壁上。用黑白色调打印的照片,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从表面上看,照片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铁路运输的发展变化。

但是从深处观察,这就是一个业余摄影人将镜头面对职业的创作所留下的完美的心路历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