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背上的学校”成了遥远的记忆

 明月流 2018-12-30
本报特约通讯员/李莎莎

  回首上个世纪50年代,在长江源沱沱河的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有这样一所“马背上的学校”,这所学校就是唐古拉山乡完全小学,您可能难以想象,学校没有固定场所,没有教学设施,连书本、黑板和粉笔都没有,所以连简陋都称不上。而后,经过多方的积极努力,这所“马背上的学校”逐渐演变成了游牧帐篷教学班,班里有20个孩子。

  在海拔近5000米的唐古拉山镇,一天经历一年四季的天气,在简陋的帐篷里,20多个渴望知识的孩子无论刮风还是雨雪,都风雨无阻地挤在一起,依靠牛粪取暖,学习着并不全面的知识。

  2005年,唐古拉山镇的128户牧民和玉树藏族处自治州曲麻莱县的800户牧民一道,相继搬迁到格尔木市盐桥南路牧民新村落户。为了满足牧民孩子想上学、能上学、上好学的愿望,格尔木市政府决定,在南郊长江源村建设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就这样,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拔地而起。在经历了马背、帐篷、土坯房、砖房到如今的楼房,唐古拉山乡完全小学也正式更名为长江源民族学校。

  如今的长江源民族学校经过多方的努力,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得到不断加大,学校的教职工也由最初的1人增加至34人,由藏族、汉族和蒙古族等民族的老师组成教师队伍。学校有13个教学班级,共有在校学生500人,其中曲麻莱县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唐古拉山镇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0%。近年来,适龄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学生毕业率和升学率均达到100%。学生们在这里上学,有书读,有饭吃,冬天再也不用靠牛粪取暖了,多少孩子的父母看到这样的学校,都笑得合不拢嘴。

  走进长江源民族学校,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一间间设施完备的教室令人印象深刻。近几年,长江源民族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加授《藏语文》,实行二类教学模式,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均采用“双语”教学。除《藏语文》用藏语授课外,其他科目均采用汉语授课,所有老师在上课中均用藏汉两种语言交替解释,较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多年来,长江源民族学校始终把德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加大对常规的督促、检查力度,制定班级德育达标考核办法和学生德育评分细则,班级管理中狠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实行学生德育评分制,每周五总结改进。使全校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充分利用品德课、班会课、队日课、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增强学生了社会认知能力,陶冶了情操,扩大了知识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思想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不断丰富特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创建了网站,网站既能全面反映学校建设成就的全貌,又能提升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的形象。学校还建立了别具特色的校内少年宫、电视台等,这些设施设备既丰富了全校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拓展了广大师生的视野,增添了他们多方面兴趣。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长江源民族学校备受关心和关爱,它正以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更加精细的校园管理,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魅力,展现着自己的实力。在这所学校里,除了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更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这里不但满足了孩子们渴求知识的愿望,也为孩子们成人成才铺平了一条宽广的大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