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的写法—对比法

 wshiqing 2018-12-30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

                由于人的家庭环境不同,所住地域不同,所受教育文化程度不同,面对同一事物,每个的感受也会不同,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但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与作为共同体的人是有许多共性的。上下,左右、好坏、悲喜,是人所共有的对比感。

                诗词,虽然是写作者的感受,但更重要的是唤起读者与作者的感同身受,强烈的对比,作为人之所共有的感觉,能够极大地促进作者与读者感受相通。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作为读者,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其中的对比,感受到有两个东西在大脑中呈现,给人以极大的视觉感,唤起读者内心美好的享受。 

                 对比有很多种形式,有空间上的对比,时间上的对比、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等等

、时间前后的对比

         1、催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欧阳询《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通过去年某一时刻某地现在与今天情况的对比,写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人的感受多半是来自于差别,普通惯常的事物不会使人动情感到疼痛,一定是与不痛相比感到悲伤,一定与喜悦相比。差别越大的东西使动情

                 以上两首词通过去年和今年的比较,由于缺少了作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和人物,引起情感的波动,作为读者,我们阅读时仿佛与作者的心是相通的,能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1、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2)刘辰翁《柳梢春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最为常见的就是国破家前后的对比宋朝的特殊历史,注定了此类诗词比较多此外,南唐后主诗词是体现了这一特色。

                当然今日我们不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但是,今日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比如与旧时代就形成鲜明的对比,仔细想想,变化是巨大的,比如农村与城市化就是鲜明的对比,昔日的城中村与今日的高楼大厦成为对比,旧日的臭水河与今日鸟语花香,波光粼粼整治一新的城市河道的形成对比是可以入诗的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笔去抒发。

、现实与梦中的对比

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现实与梦境的对比也是古诗词常的现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常常梦是与现实相反的,人们常常会在现实中不满的东西,在梦中化为美好的东西,或者也有截然相反的情况发生,前者居多。上面两首就是如此,

五、一体两面,实虚的对比

                中国道家的阴阳哲学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古诗词,事物的一体两面对比,也常常出现于诗词之中,同样是一件事物,即可以爱也可以恨,既有令人欣喜幸福的一面也好令人憎恨十分厌恶的一面,事物还是那个事物,仅仅是人的心情不同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这两者也恰恰构成了对比,引起读者的强烈感受。比如

 1、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断桥梅花,不怕风雪,无惧黄昏,不怕寂寞也无疑与春天众争奇斗艳但是追求的是凌寒独自开,在严酷的季节一群芳嫉妒,即便是成为泥,保持自己的香气,显示没有傲气只有傲骨的独特品格

2)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我们看,这首,明显受到道家的影响,爱恨的理由虽然不同,对象却是一个,这就是江楼明月,其实这种感受不单单是作者的感受,这种感受带有普适的性质,正因为普适,就不会是一个人感受,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爱情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由此外推对一个家庭,组织、社会、甚至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这首词实际描绘出的就是人们共有的真情实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