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化城文武庙

 文山书院 2018-12-30

远处深山的安化梅城为何会有文武双庙?

2018年12月30日


▲安化一中内的文庙(右)武庙建筑群,是省内唯一文武庙同处一地的古建群落,它演绎了从封建时代到民国时期再到现代的教育进化史。 湖南省考古所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安化梅城文庙采用的是较高建筑规制的重檐歇山顶。


文庙大成殿后是藏有大量古旧书籍的崇圣祠。 组图/记者常立军

    文武庙同处一地,与安化的历史有关。

    安化原本是下梅山区域,古时一直属于中原文明所谓的“化外之地”,武力征伐不断,然而却始终没能征服这片土地上不屈的人民,北宋之后的文化大融合才真正让梅山融入了汉文明的体系。梅山文化中野性自由的元素与崇尚秩序的儒家文化融合,成为既有经世致用理想,又不失生命灵气的湖湘精神的一部分;而文庙与武庙所代表的文治武功,共同构成了封建统治体系中意识形态的两面,任何一面都无法被荒废。

    梅山人攻入长沙抢了三天盐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然而上来就打,显然不是一个好态度。

    北宋之前,没有哪个中原王朝能够真正征服梅山。不屈服,是梅山文化的精神气质。从先秦到唐之前,梅山基本上都是游离于政权之外的一个存在,互不侵扰,相安无事,那时的梅山尚处于一种自然的松散的社会形态。

    历代史籍对其称谓不尽相同,春秋战国时称“荆蛮”,汉代称“长沙蛮”,隋代称“莫徭”,唐代始有“梅山蛮”之称,总之,大多不是什么太好的称谓。称谓上尚缺少尊重,行动上以“武力相向”也就自然再正常不过了。

    然而,到了唐后期,曾经辉煌的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走向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对藩镇束手无策的朝廷却对向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梅山变得严酷起来。唐僖宗光启年间,朝廷认为梅山地区未归王化,应该对其实行封锁,并强行规定:“禁不得与汉民通”,“其他不得耕”。除进一步划小了梅山居民的活动范围外,还规定他们不得和汉人进行贸易交流,更具体一点来讲,就是对梅山人实行“盐”和“铁”的封锁。“抢盐风波”前几年也发生过,在盐业极为发达的今天,这显然是个笑话。然而在唐代,抢盐就是保命的事了。

    在此情形下,后唐天成四年(929),梅山瑶民攻入邵州,获大批给养胜利归山。后汉乾祐二年(949),梅山瑶民攻陷潭州,在长沙屯兵三日,获大批盐巴、布匹和铁器归山。当时湖南已归马楚所据,楚王派指挥使王仝攻入梅山,却被当时的梅王扶汉阳诱入峡谷,兵败自尽。扶汉阳因此成为梅山人心中的英雄。时至今日,梅城紫云山上还树立着他的雕像,以为纪念。

    其实北宋也没有能够真正用武力征服梅山。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在平定南唐之后,派兵进攻梅山,俘斩峒民数千,激起峒民的强烈反抗。次年,梅山峒民在左甲首领扶汉阳率领下,攻打北宋边界。宋太宗令客省使翟守素调潭州兵镇压,俘斩峒民2万,这样的惨烈结果,仍未使“梅山蛮”屈服。

    最早向梅山抛出橄榄枝的是宋仁宗,此后的神宗将和平事业继续进行了下去。他认为“重湖之间,蛮瑶错处,不能用武力,一教化同风俗,宜开拓而统领之”。于是便命大臣章墩进山招纳。其邀宁乡沩山长老颖诠,化装同入梅山,进行和谈,终于达成和平协议,梅山归顺朝廷,朝廷也不再用武力征剿,并由朝廷出钱开辟道路,并发放各类农资支持梅山生产。

    当年11月,朝廷批准将梅山分置二县,以上梅山为新化县,下梅山为安化县。所谓现在的两“化”,即用王法教化的意思。史称开梅山,代表着宋王朝意识形态的文庙也开始建设,对梅山文化的融合也就此开始。

    文化浸润四百多年,梅山人才开始爆发

    到达梅城的那天,阳光极好。文庙正殿朝东,光线透过院落中的一棵巨大桂花树照射下来,形成数条光柱,尘埃在光中飞舞,世界安静如初始。大成殿中空荡无人,唯有孔夫子的塑像独坐于正中,略显孤寂。生于山东,一生颠沛流离的他,生前应该不会想到祭祀他的庙宇已然深入到了这个遥远的山间小镇。距离文庙不远的地方,就是武庙。庙中曾供奉着关羽,这位三国时期被神话了的一代名将。如今这里已是学校的一个会议室,相比于孔子,关羽的形象定位在民间更为复杂多样,武庙也成了民间关公崇拜的滥觞。

    宋对梅山的文化融合,只是星星之火,这火种到了明代,才真正燃烧起来。

    北宋之前的梅山,按当时占据文明主体的中原王朝的说法是“未开化”,其实则不过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梅山地区还没能同步进入当时的文明体系。这种差异,本来就不该用战争的手段来完成弥合,然而,对梅山地区的文化浸润,过程极为曲折。

    文庙的建立,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安化置县后,一部分瑶人“变徭为汉”,舍弃自己的习俗和文化,融入宋的社会体系,另一部分不愿意接受的人则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路。宋元丰八年,大批江西庐陵人奉命迁入梅山,梅山人的主体开始发生变化,然而这也没能改变安化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的现实。

    从宋到明,开梅山已有544年,以梅山区域的新化来看,一共只有六人中了举人、进士,可以说是“少得可怜”。然而自明之后,新化的举人进士已有100多人,安化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进士已累计有14人,举人117人,清代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罗绕典、著名书法家黄自元等历史文化名人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儒学既是一种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又建立了秩序社会里的一条个人晋升通道。设文庙,开书院,历史就是这样被推动了起来。隐藏在书院背后的,其实是一个社会逻辑:只有通过文化学习,认同儒学文化体系,才可以成为社会精英阶层的一员。

    与梅城文庙同在一处的,还有一座武庙。武庙初建于梅城东门外,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知县饶谦等移建武庙于现址。

    如果说文庙的用途在于教化民众崇文,武庙难道是鼓励民众尚武?其实最初的武庙并非如此,在唐朝时,它是祭祀姜太公的场所,唐肃宗时尊其为武成王,有亚圣十哲配祀,亚圣是汉代名臣张良,十哲里比较有名的是韩信、诸葛亮、孙武等人……礼制等同于文宣王孔子,那时武庙的意义在于祭祀军事家和武将。

    清代时,以关公庙为武庙,性质已经开始变化,显然朝廷的意图并非是让民众武力反抗政权,而是在外敌入侵的时候,期待民众能够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关羽虽然尚武,被尊为“武圣”,但他更为突出的一点则是“忠义”,作为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依然是其核心思想,梅山地区历来武风很盛,设立武庙,也是为了便于引导,使其“武有所用”。

    梅城文武庙建立之后,学堂、书院也开始兴盛起来,到清末,梅山文化已基本归位到汉文化中,人才也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时期。

    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