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过板砖看笔锋/让你明白魏碑笔法的真相

 海航润泽馆 2018-12-30

清代碑学倡导者和实践者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

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

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

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

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

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从清代碑学中兴直至今天,有很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将浩如烟海的魏碑当做楷书取法以及个性化借鉴的一座宝藏。

北魏 李璧墓志

关于碑刻书法的学习,启功先生曾说过要“透过刀锋看笔锋”。此言既出,附议者甚众。然而,对于“笔锋”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后世学书者大多没有见过魏碑的书丹(先用红色颜料将字写在即将镌刻的碑石上)或墨迹时,面对碑刻原石和拓片,有谁能够说得清楚,刻凿之前的“笔锋”到底是什么样子?

北周 张买得墓表

有人认为,魏碑既然是刀斧刻凿而成,临摹的时候就应该以刀代笔,把棱角分明的点画和方截的折笔都原原本本地模仿出来,否则不足以表现刚健挺拔的金石意味。

可是另一些人觉得,刀锋在坚硬的石面刻凿笔画,更容易表现直线,而曲线镌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魏碑的方笔都是工匠为图省事刀走直线刻成的,与毛笔自然书写在碑面的笔画原貌大相径庭。由此认为,倘用圆锥状的柔毫去表现方截的笔触,不可能轻松自如,必然会刻意做作。

北周 麴弹那及夫人墓表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魏碑棱角分明的方笔形态,是在镌刻之前书丹而成的点画原貌,只不过刊刻之后带有刀凿的影响而方截益甚,其最终表现效果是书写与镌刻共同作用所致。

长期以来,不论是功成名就的书家还是一般书法爱好者,对于学习魏碑书法究竟如何用笔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并没有一个足以说服众人的正解。

北周 田绍贤墓表

近年来,考古发现了南北朝时期一些书写之后没有镌刻的墓砖,如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的《延昌廿六年辛氏墓表》和《延昌十一年令狐天恩墓表》等,其墨迹或书丹起收笔与转折之处,常有斩钉截铁、见棱见角的表现,刀切斧凿之感非常强烈。

延昌廿六年辛氏墓表

由此可见,方笔是可以通过适宜的笔法轻松书就的。这也印证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所详述的方笔书写技巧,不仅有康氏的实践积累,而且具备历史事实依据。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原本柔毫书写得方健的笔触,一经工匠刊刻,方笔会更加刚健和爽劲。也因此,我们在临习魏碑时,有必要将频繁出现的方截与棱角进行适当弱化,避免因过于锋芒毕露而显得尖刻板滞,宜使笔墨臻于浑融蕴藉、骨血丰盈。

北周 延昌十一年令狐天恩墓表

令狐天恩墓表 局部

令狐天恩墓表放大单字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