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宝重器>>>匽侯盂(西周)
![]() 匽侯盂是盛食器,1955年5月12日出土于时属热河省凌源县的海岛营子村(今属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嘴子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匽侯盂高24.3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3.3厘米,盂口内壁刻有“匽侯做饙(fēn)盂”5字铭文。证明了西周初年辽宁一带在燕国封地之内。盂体纹饰精美,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布满夔风纹,鸟头像龙首而凤冠逶迤下垂。匽侯盂所施的夔风纹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华丽的长冠凤纹,显示了器主身份和地位的尊贵。
匽侯盂内壁有5字铭文,器内铸铭文5字:“匽侯作饙盂”。从铭文可以得知,第一,此盂是用来盛饭的,饙的本意为蒸熟的饭,在此泛指饭食;第二,作器者为“匽侯”。匽侯是何许人也?当时,“匽”与“燕”通用,因此“匽侯”即为“燕侯”。匽侯盂上的铭文虽有仅有几字,但它的发现证明了:燕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始封之君乃召公奭之长子,封地在蓟(今北京)。在北京房山琉璃河亦发现铸铭“侯”的青铜器,并发现西周时期的城址及燕国贵族墓地,是推定此处为燕国始封之地的重要依据。该盂在凌源出土,表明周初燕国地域已达今辽宁西部地区。因此,匽侯盂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发现
1955年5月12日,时属热河省凌源县的海岛营子村(今属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嘴子镇)村民唐永兴、张怀仁等人在小转山子坡地耕作,发现了一件锈迹斑斑的铜器。他们又在四周仔细挖掘,共挖出了16件铜器。村民们以为这些青铜器就是一般的废铜,就与当地合作社签订了收购合同,准备将其熔炼时,唐永兴发现某些铜器上有字,于是就带着其中的一件器盖,咨询当地学校校长、历史老师。经过与历史书籍比对,他们认出:这是3000多年前周代的青铜器。老师们立即动员唐永兴废除与合作社的合同,这才在熔炉边上抢救下了这批周代铜器。
盂为古代盛食器或盛水器。《说文》:"盂,饭器也。"《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杅不穿。"注:"杅,饮水器。"杅通盂。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春秋时已较少见。匽侯铜盂就是匽侯盛饭食的盂。"匽"即"燕"。"燕"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匽侯即是燕国的君主。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发现西周时燕国的古城址和古墓葬,出土了不少刻有"匽侯"铭文的青铜器。由此可见,北京一带曾经是燕国的政治中心。匽侯铜盂出土于今天的辽宁,说明在西周初年,辽宁一带也是燕国的属地。 青铜匽侯盂欣赏
![]() ![]() ![]() ![]() ![]() ![]() ![]() ![]() 器内铸铭文:匽侯作饙盂 |
|
来自: 安东老王 > 《中华国宝(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