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足球射门不算中,射进“风流眼”才能得分

 冬不拉拉 2018-12-30

宋代六人蹴鞠图

中国古代足球就是蹴鞠,也叫踘就,据说发明者是黄帝。《战国策》和《史记》是最早记录蹴鞠的文献典籍,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现山东临淄)就流行蹴鞠活动,是当时训练士兵体能的一种方式。2004年国际足联认定足球起源于中国。

蹴鞠所用的球是用皮子缝合而成,最初是两块皮子缝制,后来改为六块、八块,到了宋朝改为十块或十二块牛皮缝制。皮球内的填充物开始是羽毛等实物填满,后来用动物膀胱代替,可以进行充气,渐渐由实心球变为空心球。球的重量规定为十二两。

古代足球射门不算中,射进“风流眼”才能得分

古代足球样式

蹴鞠在唐朝是艺人的表演项目,普及发展成为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在宋朝。元朝画家钱选曾经有一幅画《宋人蹴鞠图》,画面上是六位服饰各异的中年人在踢球的情景。右前方是位蓄须、全身素白、腰系黑色宽腰带的人,正用脚把球蹴起,送给对面那位全身黑色衣袍、腰束白色宽腰带的官人。其余四位伸颈俯首,正在等着球落地……。有人考证画上的六个人分别是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弟弟、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宰相赵普以及大将石守信、党进、楚昭辅。由此可见那时蹴鞠是皇室贵族喜爱的一项活动。

蹴鞠在民间也很普及,宋朝城市里就有专门的蹴鞠运动场所,男女老少皆可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收藏一面宋朝的铜镜,铜镜背面的画面就是宋人蹴鞠的场景:在一片草坪和一座太湖花石的背景下,一位高笄发的青年女子低首作踢球状,球介于起落之间;女子对面是一个官服装饰的青年男子,上身前倾,两脚拉开距离,正作防御状。可见那时蹴鞠不分男女,可以同场竞技。

古代足球射门不算中,射进“风流眼”才能得分

宋朝皇宫经常进行蹴鞠表演

在南宋的京城临安(杭州),城内娱乐场所的宽阔处,都是市民练习踢球的地方。宋朝有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专门研究和传授蹴鞠技术,推广蹴鞠运动,名叫齐云社,也叫圆社。南宋掌故专家陈元靓认为:“若论风流,无过圆社。”那个时代要当个风流少年,不会踢球,不入圆社,那怎么能行?

据说在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年轻时就是一个风流少年,踢得一脚好球。他自诩在蹴鞠时,眼睛可以像鹰那样敏锐,肢体像龙、蛇一样柔活,既能蹑球走步,又能将球传绕身后,多种带球技巧都能灵活运用。有个秀才柳三自以为球技高超,决意去京城会一会丁宰相。他打听到宰相在后花园踢球,便潜伏在后花园墙外。恰巧丁宰相将球踢出墙外,柳三见状立即施展绝技,飞身跃起,双脚将球夹住。丁宰相下令召见柳三入府。柳三立马为丁宰相表演了自己拿手的玩球功夫,让老球星丁谓大吃一惊,赞不绝口,于是收在门下,从此柳三便飞黄腾达。后人在《水浒传》中描写高俅因球技高超,深受端王赏识而平步青云的故事,素材正是来源于此。

小说这样描写,既有真实素材,也有历史背景。蹴鞠在宋朝确实是非常普及而且最受欢迎的群众性体育运动。

古代足球射门不算中,射进“风流眼”才能得分

筑球球门上方就是“风流眼”,球被射进“风流眼”才能得分

宋朝蹴鞠的方式和比赛规则与现代足球大不相同。比赛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白打,一种是筑球。

所谓白打,就是不需要球门,更像是控球、颠球一类的技术表演。白打的场地是围成一个圆圈,可以1-10人参加,没有硬性人数限制;要将球踢得又高又稳,不能落地,不能出界。白打要求球要踢到一丈八尺的高度,才算“好看”。有诗曰:“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白打的踢法有若干花样组成套路,用身体各个部位控球,使球“终日不坠”。像柳三、高俅那样,球儿似粘在身上一般,就是白打表演。

筑球是两队比赛,球场没有边界,爱跑多远都行。球门有固定位置,也有明确尺寸规定:立两根高三丈二尺的木柱,木柱间相距二尺八寸。上面有一个直径三尺左右的球网,叫“风流眼”,球踢进球门不算中,踢进“风流眼”才算得分。球门在球场中央线上,两个球队分别位于球门两边,共用一个球门,共射一个“风流眼”。也没有守门员,谁进球多,就算赢。双方队员没有身体接触,就看队员的个人技巧和协作配合。如此看来,蹴鞠与现代足球在玩法和规则上大相径庭,没有多少可比性。但是筑球踢好也十分不易,,要射中高达三丈的小小“风流眼”,绝对需要高超的技法才能胜任。

古代足球射门不算中,射进“风流眼”才能得分

宋朝皇家比赛用球

到了宋徽宗时期,蹴鞠运动发展到顶峰,朝廷还设有专业的“皇家足球队”,配置二三十名专业球员,平时属于军事编制,类似今天的部队文工团。宋徽宗规定:凡朝廷有大型宴会,必须有蹴鞠表演赛;喝到第六杯酒时,蹴鞠运动员必须上场!当时对皇家蹴鞠队员的礼仪要求挺高,统一着装,赛前奏乐,赛后赢球要身披皇帝赏赐的锦缎拜谢皇恩。每逢国家重大节日、发生重大事件或接待外宾,都要进行蹴鞠比赛。

宋朝的蹴鞠运动真是开展得热火朝天,雅俗共赏。只可惜以后历朝历代,没有传承宋朝人民热爱蹴鞠的良好传统。元朝开始蹴鞠成为艺人杂耍的项目。到了明清,一代不如一代,蹴鞠作为一项群众体育活动和竞技比赛运动,逐渐走向消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