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璐摄』- 关于十八度灰.

 溪流园 2018-12-30

在 『璐摄』- 伸出你的手 中我们布置了一个小练习,本篇文章将以这个练习为例,简述一下测光的基本原理。


说到测光就必须讲一下18度灰,但这个概念讲起来挺麻烦。而且我发现大部分名家都不聊这个东西,看来不懂18度灰背后的原理,并不影响拍摄。所以我也简化这个环节,大家只要知道摄影中所谓的18度灰不是一种颜色,而是指物体反射光线的比率就可以了。18度灰就是可以反射一半光线的物体,(参照物:镜子是100%反射,白纸是90%,煤堆是4%接近完全不反射)胶片时代摄影师使用灰卡来辅助测光,柯达公司的黑白胶卷盒子就使用了反射率接近18度灰的颜色,而我们身边最接近18度灰的就是黄种人的手。


无论是相机的测光元件还是单独的测光表,都是依据18度灰这个标准来给出测光值的。现代相机里面有很多测光模式,平均测光(还有矩阵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等等等等,看起来非常复杂,其实这些模式都是指测光参考的区域大小。从整个画面求平均值一直到点测光只考虑很小的区域,测光元件会认为你要把被选中的这个区域当作18度灰,给出一个快门光圈组合的值。


在我们的小练习中,只要你使用点测光,用手部覆盖全部测光区域,使用自动曝光模式或者保持机内测光提示在中点位置,相机就一定会保持你手部的亮度始终不变。当然这只是原理上的结果,实际拍摄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你只要知道为什么在强烈的阳光下只要F16和1/8000秒,但到了晚上却要用一分钟和F1.4这样的大光圈才能保证这只手的亮度差不多就行了。


估计讲到这里还是会有很多人理解不了这个概念,让我们进入实际拍摄环境来看看如何操作吧。


手自己不发光就是个反射物,必须有光照亮它才能被拍下来。如果照亮它的光线强它反射的光线也就强,照亮它的光线弱它反射的光线也就弱。所以设定曝光值的第一个考量因素就是感光度,简单地说,就是随着环境光线的明暗来增减感光度的值。


我习惯使用很少的几个ISO值,明亮室外100,多云阴天400,室内傍晚800,再暗就会从800直到6400逐一尝试。


设置ISO值还需要考量很多其他因素,比如画面纯净度的需求,是否使用三脚架,是不是要拍摄慢门,是不是要保证小光圈下的安全快门速度。但说多了大家会记不住最基本的概念,不如放到后面出现更多实例时再讲。


下面我用几张很粗糙而且非常理想化的图来说明实拍中的测光原则。


第一种常见环境是光线平均,取景范围内物体被均匀照亮且反射率差不多,就像下面这张图一样:


这时候无论是以手还是以画面任意位置测光,结果是一样的。


第二种情况是环境明显比手亮:


此时以手为基准测光,周围环境可能会过曝。


第三种情况是环境过暗:


仍以手部当作测光参照物的话,周围环境会欠曝失去细节。


除非你在影棚里对着背景布拍摄,实际拍摄环境中不会出现如此极端简洁的画面。我把拍摄环境简化到这样的程度,是为了说明正确测光最基本的目标:


测光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拍摄主体和画面中的其他要素保持合理的光比。


这里引入光比』这个概念,我们也用几张图来做例子:



在这张图片中,女孩的服装和售卖的花朵接近我手部的灰度。画面中其他元素均比这个灰度暗,但整个画面各个元素之间明暗差别不算很大,并不会出现暗部丢失细节的问题。


如果此时我不用自己的手做参考物,而是以姑娘的面部当作参考值,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由于姑娘皮肤比较黑,比她面部皮肤亮的区域都过曝了。



测光第一步骤:正确选择测光区域。


相机在点测光模式下测光区域一般和对焦点联动,这也是我用的最多的测光方式。用对焦点瞄准我确定的测光区域先测光,确定曝光值后再移动对焦点到正确的合焦位置对焦完成拍摄。在测光区域和对焦点不一致的情况下,就像上面这张图片,测光区域在女孩子的衣服位置,而合焦点肯定是女孩的面部。如果你只会对焦测光一次完成,就会出现过曝这种情况。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习惯使用A挡P挡的同学经常出现测光失误的原因。


如果我们扩大测光区域的面积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还是上面这张图片,我们不用点测光,而用平均测光之类的,能够考虑整个画面明暗的测光模式就好了。


这就不得不说说光比』这个概念了。在卖花姑娘这个例子中,画面呈现比较平均的光比关系,最亮和最暗的部份没有超出相机的宽容度(尤其是强大的数码RAW格式)。所以平均测光是能够应付这样的场面的。但我们换个例子看看:



在这个例子中,画面的光比极大。如果以天空做为参照区域,墙体和人物会成为剪影,而云的细节会完全保留下来。如果以墙体为参照物,天空会完全过曝变成白色背景,失去云的细节。如果你希望同时保留云和墙体的细节,在取景范围内又找不到合适的测光区域时,你的手就可以发挥作用了。你用画面中并不存在的这个灰度区域测量曝光值,拍下一张尽可能兼顾亮部和暗部细节的原始图片,给后期留下足够的处理空间就好。(这样的效果不借助后期无法直接拍摄出来)


也许这样的环境相机自动曝光程序还能应付,我们可以来个更厉害的:



在这个例子中,无论是自动程序还是用手当参照物,都不可能获得如画面这样的效果(相机会给出一个让场景更明亮的参数)。这是一个必须根据经验决定曝光值的场景,在胶片时代,拍摄类似的画面就很难,需要摄影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数码时代所见即所得的优势就很明显了,你只需要拍摄后回放,多试几张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很多同学不习惯在正式拍摄前预设曝光值,总是当拍摄时机出现时手忙脚乱地拍摄。就像上面这张图片,当人物出现在合理位置时直接使用自动模式拍摄,相机会给出一个很低的快门速度,根本不可能手持完成拍摄。等你设定了新的感光度、光圈和快门速度,人也过去了。所以在拍摄前预先思考曝光设定值,是整个拍摄行为的第一步。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本节的内容:


1、习惯在正式拍摄之前考虑曝光设定值。

2、首先根据环境亮度或其他因素选择ISO值。

3、根据光比选择测光方式,程序自动曝光、区域测光、点测光还是完全手动模式。(我始终使用点测光配合完全的手动模式设置曝光参数)

4、选择正确的测光区域,既可以直接在被拍摄物上测光,也可以寻找与其亮度等同的物体预测光(这是我的习惯方式)。

5、预拍摄检查曝光设定是否合适(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6、正式拍摄。



关于测光,以上这些内容还远远不够。但你一定要记住,机器给你的永远不是正确的曝光值,而是将测光区域看做反射率是18度灰时得出的一组曝光参数。正确的曝光结果很大概率上和这个值不一致,因为所谓的“正确曝光值”是摄影创作中最重要的手段,它只能为图片最终要表达的情绪服务。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标准值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快乐还是悲伤,静寂还是热烈。


最后请大家再看一下我画的三个小爪爪,并理解一个原则:无论多么高级的相机,每次拍摄都只能设置一组曝光值,ISO 光圈值 快门速度。在这个值的控制下,画面中只有18度灰以及和它接近,不超过相机记录的最大宽容度的元素可以被拍摄下来。如果光比过大,就一定会出现高光和暗部的细节丢失。所以每次你从取景器里观察拍摄环境时,不要只盯着你要拍摄的东西,还要观察一下这个东西和周围环境的光比。背景太亮人脸永远是暗的,背景太暗就会死黑一片,光线太平均了就会平淡无奇....


但这不是一定要避免的情况哦,你了解了光比的重要性,就能学会如何运用它创作,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要讲解的内容。




公众号订阅入口




提问或者深度交流请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