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称为“铜元样品币”,也简称“铜样”。代表同类铜元的品质的实物样子。包括铜元的材料、重量、工艺、质量、款式等等。 概述 铜元起身于机制方孔铜币,后改制为铜元。样币就一直伴随着机制铜币的发展,有生产铜元就有样币产生。 大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闵浙总督杨昌上奏朝廷,采用现代机械制造制钱,且令宝福局用机器制造了“光绪通宝”小样铜钱呈送户部。 另有历史有记载显示,〖清史稿·食货志〗明确记载:“铜元铸始闽、广,江苏继之”。 还据《北华捷报》报导,浙江机器局,最早的造币在1887年(光绪十三年) 3月23日,“机器局的总督工给他的友人们看新造制钱的样品,这是在浙江巡抚命令下才造成的。” 这就生产方孔机制币的光绪十一年(1885)开始,至民国38年(1949)间的中国近代时期里,官方或官商合办造币机构所生产的或未被发行的铜元样品币。 范畴与定义 铜元样币的范畴可以分为狭义样币与广义样币。 狭义的铜元样币,可分二类:一类是指造币单位呈送主管部门以供、审阅、抉择实物的样品,也称“呈样币”;另一类是指主管部门颁发至各地(省)造币单位当作实物样子标准的铜元,也叫“部颁样币”,另外也有“部颁模具”颁发至造币厂而铸造的“部颁样币”。 广义的铜元样币,现代研究已经延伸很广,涉及到铜元生产的各领域,有着不同形式、不同款式、不同工艺制作、不同材质、不同用途、不同表现方式等,各式各样。具体的有试样币、试打币、存档样币、检验样币、广告样币、签名样币、银质铜样、铅质铜样、白铜样币、黄铜样币、单面样币、合背样币、合面样币、金币铜样、银币铜样、纪念样币、镍币样板等。指作为设计、计划、检验、推广、存档、生产等而制作的,但未正式发行的极少实物样品。 内容性质 1.从样币的性质来讲,可分为二个阶段。 1.1第一阶段从光绪十一年(1885)开始,各地造币机构生产机制币(方孔)开始,至铜元生产普及。 是以生产单位根据政府(主管机构)旨意自己设计、制作、生产、发行机制铜币,其间所制作的样品币。样币一般都在模具工作间,由制模(雕模师)人员完成。款式是面为“光绪通宝”与“光绪元宝”、满文、纪值、厂铭等,背为满文局铭与龙、英文纪值厂铭或无纪铭等等,致以全部或局部内容。 式样类有,单面样币(包括铅质)、合面样币、合背样币及正配样币。 材料类有,银质样币、黄铜样币、白铜样币等。 性质类有,金币铜样、银币铜样、铜币铜样(包括黄铜币红铜样)。 功能类有,检验样币、存档样币、试样币、试打币、广告样币。 在这些样币中,有多重叠加性质,有部分属呈样币,而大部分属于存样币。 1.2第二阶段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下半年起,户部开始颁发“部颁标准”,发至各造币分厂,包括标准样币及部颁模具,作为“章程十条”文字说明的实物样证。 根据“部标”,各造币分厂为生产量所需制作仿部颁主模及工作模,其间也制作了一系列样币。款式面为“大清铜币”、满文、纪年、纪值、厂铭等,背为大清龙、帝号年,英文国号等等。 民国开国纪念币,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款式。 期间产生不同时期,不同款式,不同材质,不同大小重量等的样币。 2.造币机构有官办的、官商合办的,各地政府(包括军阀主政)主办的。 重点研究意义的样币类 1. 2. 3. 研究样币及其理论具有现实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