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是谁能写出这样一首好诗呢,其实这只是她最出名的一首,现存的诗在《全唐诗》中有32首,唐玄宗曾经汇集过她的诗文,有二十卷,可惜已渺无踪迹,今人难领其风采。 这个女子其实并非完全是一个深情缠绵,才情斐然的女子,她在中国文化上的贡献是一言难尽的,她把初唐时期的诗歌从歌功颂德,精致华丽变成了波澜壮阔,尽善尽美,风格的变化印证着时代的风采,而最具风采还是这位女子,她美丽,优雅,还立修文馆,广招才臣,主持风雅,写诗赛诗,有称量天下士的气度格局,传说中,最高奖项可以的到一个金爵。 这就是上官婉儿,唐代著名才女,她命运多舛, 出身名门却又是罪臣之后,从小在掖庭长大,但其母却从未放弃对她的教育,从小就熟读诗书,聪慧过人。十五岁被武则天赏识,掌管宫中诏命,其实就是一个秘书,我们很难想象婉儿对武则天的感情,毕竟武则天杀了她的父亲和祖父,让她的童年充满悲苦,但史料中上官婉儿没有对武则天有任何不敬甚至复仇的举动,即使在受了黥面之刑后也对武则天忠心耿耿。逐渐,上官婉儿越来越得到武则天的重视,开始让她批阅奏章。参与政务,权力慢慢的向上官婉儿罩来。 但在上官婉儿41岁时,因为政变,武则天被迫下台,但婉儿又深得唐中宗信任,拜为昭容,她与韦皇后·安乐公主来往甚密,但又同时与太平公主交好,并且力推武三思,不能不说,婉儿不管是出于自身生存还是为实现其政治目的,他穿梭于权力缝隙的本事是令人惊叹的,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婉儿46岁时被历史政变害死了。李隆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让这位惊世红颜倒毙于刀俎之下。太平公主虽然顿足叹息,但已无力回天。 关于上官婉儿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有时候关于她故事的复杂甚至超过了武则天,她屈身事仇,代朝廷品评天下文士,受黥面之刑而独创梅花妆,怀念故人而修寺题诗,连在玉簪花前读书的习惯,也让后人把她评为玉簪花神。 其实在上官婉儿的身上,最能体现的恰恰是武则天的风采,武则天与其说是用权力,不如说是用个人魅力征服了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在于武则天的相处中,看到了一个女性的政治才华和抱负。 所以,在武则天失势之后,她还是在力推武则天的思想和意图,她主张女性当政,力推武家,虽然最后事败身死,但上官婉儿还是忠诚于自己的思想的。像她那种格局的人,有时候不会忠诚于一个人,但却会忠诚于自己已经形成的思维,所以在她死后,才只能听见太平公主的叹息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