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养生就在生活中(一)祛除自己的分别心。

 如冰释水 2018-12-31

分别心就是自己以不同的思维对人、事、物不同的看法,简单的讲就是在以自己不同的心通过自己不同的眼光及自己后天不同的思维分别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人有三六九等,物有贵贱之差,事有好坏之别,这些三六九等、贵贱之差、好坏之别都是你自己身心的反映。我要讲‘人无三六九等,物无贵贱之差,事无好坏之别’,估计没人能够相信,所以我暂且不讲。

先讲人的三六九等吧。没有三就没有六,没有六就没九的存在,这就是三六九等存在的关系。同样物没有‘贱’的就不会有‘贵’的,事没有‘好’的就不会有‘坏’的,所谓的等级、差别、好坏都是建立在有比较的基础上的。有了‘比较’,就会产生‘计较’。

再讲人的三六九等吧。三六九等的区别是人们依据个人名利财富的富有程度等,进行的人为划分。名利财富都是身外之物,说以,以名利财富这些身外之物,对人进行有为的分别,有违‘大道’本旨。人能来到这个世上,就有他来的意义和作用,不论他被人为的划分到那个阶层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同样物的‘贵’和物的‘贱’,它们的区别也是人类为了自己的欲念而进行的有为的区别;事的‘好’与事的‘坏’也是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判断。以上这些无一不是‘分别心’的作用。

对人有了三六九等差异的概念,就会产生荣与辱的观念;对物有了‘贵’与‘贱’的区别,就有了追求‘物’的欲念,对事有了‘好’与‘坏’的反映,就有了追求‘好事’的欲念。有了对人事物差异观念的存在,就会导致‘不公正’的产生。

有了荣辱观,就会使你进入‘宠辱若惊’的状态,欢迎到‘我的图书馆’阅读我的《道德经》释义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关于物的贵贱欢迎到‘我的图书馆’阅读我的《道德经》释义第三章 不见可欲 。关于事的好坏欢迎到‘我的图书馆’阅读我的《道德经》释义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 。

不论是‘宠辱若惊’或是‘不见可欲’ 又或是‘祸兮福倚’,都是在告诉我们要以无分别心看待天下万事万物。有了分别心,就会产生区别心,有了区别心就会产生计较心,有了计较心,就会产生执着心,有了执着心,就会使你的欲念横生,有了欲念的横生,就会使你进入到多事之秋;事多了,心就乱了,心乱了,心神就不能安了,心神不能安,元气不得养,养生就是空谈。

之所以以‘去除分别心’引入养生之道,是因为‘去除分别心’简单易行,它能够从生活中做起,它能够从细微处做起。这个办法简单、实用、有效、它无非就是要大家在生活中记得如下道理就可以步步进行养生的计划了‘以无分别心看待天下万事万物’就是良好的养生方法。

庄子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送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相通为一而存在的。

无分别心看待天下事物,就不会计较人事物的宠与辱,得与失,对与错。什么都不计较了,心就定了,神(元气)就安了。养生之道开始了。关于无欲得心定,心定得心静,心静得心安,心安则清净,清净是正道,正道出真知。这是以后的话题。

‘不计较’是这一章告诉大家的养生养气的方法。在生活中方便、实用,功效奇特。下一章把‘三宝’推荐给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