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家港文物精粹——带柄玉钺

 睫毛上的风尘 2018-12-31

2009

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从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98号墓中清理出了1件(编号为M98:25)的带柄玉钺,这是5800年前的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早期大墓的随葬品。

文物简介

其质地为软玉,呈现浅灰色调,由一块面积不大的扁平玉料制作而成。其表面经过研磨,平滑而有光泽。形体不大,钺身与柄连成一,显示钺上端嵌入柄内,柄前端露出,手握部分的柄不长。与出土的其他玉钺相比,它体量很小,钺身上不见穿孔,可见它是实用玉钺的简化迷你版。

它贵为玉质,却不入专家们的法眼。在各类论证会和学术讨论会上,专家们列举显示东山村遗址重要性的文物时从不提它。可是我认为这件带柄玉钺值得大书特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什么依据吗?

1

首先,该出土带柄玉钺的墓规模很大,还拥有长方形木棺,除了这件玉器外还随葬分体玉璜等物品。研究表明,玉器是非实用的奢侈品,是当时高超手工艺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标志。考古学家把那些随葬多件精美的玉器、石器和陶器的墓称为大墓,这座墓就属于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大墓。

2

其次,这件钺是软玉做的,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玉的稀有和珍贵程度都无需赘言。玉质地坚硬,把它加工成器耗时费工甚多。因此考古专家认为玉器凝聚了大量剩余劳动,赋予它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3

再次,这件玉钺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唯一1件带柄玉钺。这件带柄玉钺的出土生动地展示了玉钺的装柄方式和使用方式。另外,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墓随葬的被专家们认作代表当时社会高度发达的代表性器物如玦、璜、瑗、镯、环和管等都是耳、胸和腕等部位的配饰,属于实用器的范围,它们都被认为是财富和身份的标识。而这件带柄玉钺却是砍劈的工具与武器的简化缩小版。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大墓随葬的钺都是石质的,尽管没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但是它们仍然属于实用品范畴。只有这件带柄玉钺是非实用器,是实用玉钺的真实写照,其象征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前出土的玉钺都没有柄,20世纪80年代末江苏省海安的青墩遗址出土过带柄钺,可那是1件陶的。至于玉钺如何装柄使用的,考古界对此的研究只停留在推理阶段。

价值意义

东山村遗址的发掘成果也证明了玉钺是王权象征的说法。在这里不仅发现了大墓也发现了很多小墓,大墓是当时东山村贵族死后的极乐世界,而小墓是东山村平民死后的归宿。大墓与小墓之间的鲜明对照是当时现实社会人与人地位不平等的体现。玉钺的持有者就是当时集团的贵族和管理者,就是后来所谓的王。这件带柄玉钺迄今仍然是孤例,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王权的象征。可以说,东山村先民们开了以“玉兵”为王权象征的先河。

古代玉钺的象征意义和重要性


古代玉钺的象征意义和重要性,考古学家林沄早已结合古文字和古文献做过分析研究。在其《说‘王’》中指出,穿孔绑缚柄使用的钺是砍劈类刃器,因其扁薄已经不适于砍树劈材而适用于以人为对象的征战武器,是大辟之刑的主要刑具,是一种兵器,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物,是当时酋长的权杖。

从《尚书》可以看到以钺为权力象征的史实。亡国之君纣王帝辛向东征伐东夷,向东部和南方开拓疆土。连年征战导致民怨沸腾。而帝辛却宠幸他在东征途中虏获的美女妲己,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这是酒池肉林成语的来历。帝辛荒于朝政,重用小人,听信妇言,不敬鬼神,导致他众叛亲离。商西部的方国周经过多年励精图治,实力大增。姬发即后来的周武王看到商朝的精锐之师远行东南讨伐后,以为时机成熟,联合各方国诸侯,在商都之外的牧野打败了由囚徒和奴隶组织的武装,纣王看到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亡,史称武王灭商。就是这个武王在战前誓师动员大会上,一手拿着黄色的钺,一手拿白色令旗,发布号令,秉旄仗钺这个成语来源于此。这里的钺和令旗就是权力的象征。由此可见谁有了钺,谁就是王。

东山村先民为什么要制作这样一件迷你版的带柄玉钺作为随葬品呢?

据推测主要是玉材珍贵的缘故。把它作为死者权力的象征随葬,是利用丧葬仪式强化集团意识——死者曾经是集团内拥有军政大权的的贵族,提醒在世的人们,他的后人继承了死者的权力。

带柄玉钺背后的故事还不少。地处海头江尾的张家港市自古以来就不是玉料产地,那么制作玉钺等的玉料从何而来?东山村先民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呢——交换来的还是掠夺来的抑或是受赠得到的?东山村遗址的发掘已经告一段落,可是出土文物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这些文物身上的谜团很多很多,有待今后一一破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