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过“刘体隶书”看刘炳森的书法艺术观

 齐彦国 2018-12-31

隶书的出现与发展,使我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秦汉隶摩擦融合,汉唐碑帖盛行,清代“隶篆中兴”,跨越千年,隶书已成为我国书法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当代书法发展中,刘炳森“刘体隶书”开一代新风,端庄、秀美,雅俗共赏。其所书隶书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与赞赏。20世纪70年代,刘炳森所书隶书字样6700余字输入电脑,为国内外广泛使用。


1979年在故宫宿舍书写简体隶书字模本


除了应用电脑之外,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刘炳森书法。从北京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到家喻户晓的“户口簿”,以及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重要建筑,如:北京的“萃华楼”、北京市百货大楼、西单商场等均出自刘炳森之手。可以说,刘炳森书法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对于书法的态度,刘炳森曾在入社申请书中所写关于申请入社动机的一句话:“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书法艺术事业”,对于刘炳森而言,书法不是他功成名就的砝码,弘扬书法艺术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即使在早年极度贫困的生活压力之下,他也始终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钻研,刻苦训练,不遗余力的进行书法学习与创作。


刘炳森书法作品


在书法传承与创新问题上,刘炳森主张“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既坚守民族传统阵地,但又不墨守古人的陈规,在继承的基础上力求新的发展,创作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尊重民族的欣赏习惯”。


当然不排斥一切进步和优秀的外国艺术,而且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样式。


刘炳森书法作品


刘炳森认为从事书法之人在年富力强之时,应该在字的结构方面下功夫,尽可能做到间架优美,结构严谨,不应过早地以“返璞归真”自翔,号称“宁拙毋巧”,而忽视造型之美感。正如他比喻“一个人年轻时就不曾漂亮过,那么老境何堪?”虽略带诙谐,但体现的却是他的审美态度。


真正的大朴无华,并不是书人矫揉造作,自我作古可以梦见的,应该是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以期达到“庾信文章老更成”的境界。


在刘炳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楷书作品中,其所书王勃《滕王阁序》堪称代表作。王学仲先生评价这件作品:“格古气新,娴熟流丽,显露出风华舒和的骨格,庄密挺秀的韵味,在体现着他避颜之丑拙致讥的变体书,而取其风神健朗的正工之书,通篇一气,不苟不懈。”


刘炳森书法作品《滕王阁序》


在年富力强之外,刘炳森更强调书法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他认为艺术家有提高国民审美水平的社会责任,在向社会大众普及和推广艺术产品的时候,既不能一味跟在大众后面的“尾巴主义”,也不能只搞所谓“孤芳自赏”的艺术创作,艺术家在重视艺术创作的同时,更应关注艺术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让更多的人看的懂自己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