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门书院的变迁:四大家从贡院走出青州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8-12-31

安致远主持编纂的《寿光县志》。(资料图片)

从青州府贡院创建至清末科举废止,从这里走出的士子数量之多,无法统计。明末清初“青州四大家”——寿光安致远、乐安李焕章、诸城李渭清、安邱张贞,皆被青州兵备佥事周亮工赏识,从青州府贡院走出来的。周亮工任职青州时颇有政绩,还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曾做过曹雪芹祖父曹寅的老师。他重视栽培、奖掖士子,堪称伯乐,尤为人称道。

安致远

诗文有欧王风韵

文章被名家称赞

安致远(1628—1701),字静子,别号拙石老人,清代青州府寿光县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博通经史,颇有才名,18岁通过青州府贡院的院试,中秀才,27岁入选拔贡,深受周亮工赏识,可惜应举15次,屡试不中,遂放弃科举,在家乡建“晚读堂”,与其子研讨诗文自娱。

安致远自称“文宗庐陵,诗喜摩诘”,其诗文也确有欧、王两大家的遗风流韵。安邱张贞说安致远的文章“奇耸健拔,脱凡化腐,叙事写物,间见层出,伟然成一家”。安致远诗文深受当时学者的赞誉。著名文人王士祯曾亲自到安致远家中,“索予闱中文,面为批点”,并向山东督学施愚山推荐。安致远科举受挫之际,施愚山来信鼓励。安致远感叹不已,作二诗纪之云:“一函文字到穷檐,入眼惊心感自关。已分枯桐灰爨下,敢言敝帚尚人间……难向今时问典型,弥天谁不重科名。世人工作榜前态,知己独深别后情。隔岁追随多好侣,新来慰藉有余清。劳劳十载伤心事,宠辱忘怀渐不惊。”

安致远热心文史,著作颇丰。康熙三十七年(1698),受寿光县令刘圣绩委托,主持编纂《寿光县志》,提出应有“不敢枉古人以从我,不敢欺后人以自信”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在修志期间刻印费用不够,“乃令工人鬻《志》以偿其值,不费官烛,兼损私财”。书成之后,被评为“不惑于闻见,不背于是非”,“思精而体要,文赡而旨洁,居然一时惇史矣”,“其用意之苦,考核之详,张杞园翰林、张昆诒太令、李渔村太史亟称之。”

安致远声望甚高,卒时“远近荐绅大夫及博士弟子,以至廛井农贾,闻之靡不伤悼,走而吊哭者属路不绝”。著作除《寿光县志》外,尚有多部被收入《四库全书》。

李焕章 大明老秀才不接朝廷征召

李焕章(1613-1688),字象先,号织斋,乐安县(今广饶)人,为当时名秀才。光绪《益都县图志》中记载,李焕章尤其被周亮工赏识。李焕章痛心于明亡,遂弃举子业,专肆力于诗古文词。

康熙七年(1668),李焕章受聘与顾炎武等编辑《山东通志》,另外还编辑过《青州府志》等多种志书。

清康熙十八年(1679),面对朝廷征召,李赋诗以明志:“志不二朝惟织斋,皇家爵禄视如灰。白头到死披长发,甘做大明老秀才”,隐入青州法庆寺内读书,毕生从事写作,至老不衰。顾炎武赞道:“李先生作书,精古文辞,其传记、书序、志表、碑铭出入河东(柳宗元)、庐陵(欧阳修),小品大有眉山(苏轼)意。”

李焕章著作凡百万余言,后诸城名士李渭清总其所著为《织斋集抄》。《四库全书提要》评价其文“跌宕排夏,气机颇壮,而汪洋奔放,一泻无余”。

李澄中 入选博学鸿儒参与修明史

李澄中(1630-1700),字渭清,号茵田,又号渔村,诸城人。“躯干伟岸,虽短视而顾盼非常”,弱冠之年通过院试,成为秀才,每试必冠。一次游云门山,得佳句“客在镜中浮绿蚁,人从月后小青州”,颇有情味。其诗赋倍受周亮工、施愚山等人赏识。周亮工曾索阅诗赋,仰天长叹:“嗟乎!赋如此,不见知于世”。但他此后多次参加乡试不得认可,40多岁仍未第。

康熙十八年(1679),李澄中终于被选为“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又充明史纂修官,成为山东惟一博学鸿儒上榜、参与修明史者。后历充云南乡试正考官,清廉拒贿;寻迁侍读,告老归。退居潍上,仅茅屋数椽,以蔽风雨。澄中工文,尤好为诗。著《卧象山房集》三卷等,并行于世。

张贞

多次受召而不从

有南顾北张之誉

张贞(1636—1712),字起元,号杞园,青州府安邱县人,清初著述家、书法家、篆刻家。7岁入学,13岁补青州府庠生,习举子业。其文深受周亮工、施闰章赏识。康熙十一年(1672)张贞在贡院入选拔贡,官翰林院待诏,康熙十八年(1679)举为博学鸿儒,托母病不就,后又诏试太和门,御试第三名,授翰林院孔目,仍不赴任,遂征释侍诏,亦坚辞不从。自此,张贞隐居乡里,拜黄宗羲为师。他性格耿直豁达,疏狂不羁,才华横溢,淡泊名利,为朝野名流所尊崇,与当时经学大师顾炎武齐名,素有“南顾北张”之誉;他与清初文坛盟主王士祯也为莫逆之交,其诗文深受王的赞许,笔记小说亦为蒲松龄引为同调。黄宗羲说:“张贞问学四十年,俯仰无谦,成名于天下。”著述颇丰。

周亮工大宴文人

安致远感慨万千

康熙三年(1664)四月十五日,周亮工于青州府衙“真意亭”大设宴会,招待青州文人,与会12人,其中有著名的“青州四大家”,李焕章在《真意亭雅集诗序》中记录了当时盛况。

据《青社遗闻》记载,后来科场失意的安致远再来青州,而此时,斯人已逝,真意亭已毁,一代名流禁不住大发世事无常之慨:“今(周)先生宰木已拱(死亡的委婉说法),象先亦久归泉下,渭清方步石渠,为国家侍从。而予以老明经(贡生的别称)蜷伏田间(隐居乡里),碌碌无所短长。闻真意亭已为后来者拆毁矣!予尝一再至青郡,所谓视此虽近,邈若山河(遥远得如隔山河),黄垆之叹(对亡友的悼念),何能已已!”

关心潍坊大事小情,就关注潍坊新闻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fnews001)!
复制内容责任编辑: Sunligh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