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宝君以丰富的案例、扎实的调研向听众展示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产业与时尚产业如何相互结合、顺应消费主义潮流、精准定位消费受众、提升品牌竞争力。 对于关键词“跨界”,夏宝君首先以自身为例向大家介绍了“斜杠青年”的概念。“斜杠青年”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因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夏宝君借“斜杠青年”隐喻文化产业的跨界行为。她认为,时代给予了我们很多的选择机会和成长机会,文化产业应以跨界行为维护时代潮流下自己的创新。 其次,夏宝君以故宫的“跨界”为例讲述了文化产业可以如何实现创新。近段时间,故宫向时尚圈的跨界掀起了一股故宫彩妆风。故宫推出的对应六种文物颜色的六色口红一经推出便迅速售罄,在国内外皆受到热捧,彩妆品牌不再被国外大牌占据市场。故宫的这次跨界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推动了文化自信的实现。 故宫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转型?夏老师认为,是消费者倒逼了文化产业转型。消费者要惊艳、要体验、要性格。时尚之于消费者有着多重意义:个性、炫耀、认同、表征、信仰……消费主义的渗透助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接着,夏宝君又讲述了时尚产业向文化跨界的案例。当今时尚产业的消费主力是年轻消费者。这些年轻消费者热衷于代表了想法、信念的产品,热衷于高质量、独特和有故事的产品;他们不仅追求物质丰盛,还追求物质背后的文化符号。时尚产业的路径选择起于审美,升华于文化,途经消费,抵达用户,最终实现价值。 文化+时尚的动能来源,一是精英阶层的年轻化——这决定了“文化产品+时尚”的品牌定位;二是“年轻群体精英化”——这决定了“时尚产品+文化”的品牌定位。夏老师分别从产品层面、传播层面、渠道层面举例说明了“文化+时尚”商业模式的实现。 “跨出的每一步,必然是艰难而喜悦的。”单一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挑剔的消费者,跨界成为了时尚产业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必为之举。 跨界如何跨?可跨人、跨品牌、跨行业。不少时尚品牌都已实现了各类跨界。在人方面,Burberry和积家手表等奢侈品品牌都选择了拥有众多年轻粉丝的明星或网红来担任代言人;在品牌方面,LV与年轻人热爱的品牌Supreme推出联名产品,实现双赢。 最后,夏宝君指出了跨界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产业迈出跨界一步时,要考虑跨界是否会降低品牌价值、是否能提高品牌溢价、是否符合消费审美。 “总之,消费的倒推,永远是商业市场的起点。一切资源的融合,都是为了那一刻戳心的引爆。” 会后,夏宝君接受新浪文创的独家专访: 新浪文创:您认为现在文创产业更加倾向于女性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吗? 夏宝君:从消费受众的角度考虑,这一观点很有道理。女性消费特征的流动性特别强,不像男性那般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女性对于文化、产品、新潮的东西,对于时尚的追逐欲望要远远大于男性。在这一点上,其实不管是互联网时代还是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都可以看得到,文化产品的品牌推广都对于女性有比较大的偏重。这并非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现象。 新浪文创:听说您还是心理咨询师,请问是什么促使您去专注于心理层面呢? 夏宝君:在研究女性的过程中,我之所以从前端走到了心理的层面,是因为在了解女性的过程中最终还是要了解其背后的情绪,对女性的了解要达到心灵的层面,对消费者群体心理的深刻洞悉与其对消费时代下文化产业、时尚产业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一脉相承。 新浪文创:您觉得一年一度的峰火文创大会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夏宝君:一是它会带来业界最新鲜的动态信息,信息流动的能量是非常强大的。二是这是一个接触学界、业界的优秀专家、人才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可达成人才的流动、信息的流动、资金的流动以及项目的整合——总的来说就是资源的流动。这个会议更大的价值在于使大家都处于一个“能量场”之中,感受到各种能量。 本次峰火文创大会(2018)由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主办,北京峰火文化创意中心,浙江工商大学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大会将以“文化产业升级换代”为主题,大会期间的主题论坛和专题交流活动,既有学术前瞻与理论提升的高度,也有丰富的内容思考与实践操作案例分享。 本次大会历经3天(17-19日),共计6个论坛主题,包括文化产业新趋势,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内容创意与产业运作,新媒体与新文创,文化旅游与文化金融,舞蹈产业与艺术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