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于:2017-11-21 10:45:22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痴庵,别号嵩樵等,出生于河南孟津,故人称“王孟津”。家境贫寒,竟至“不能一日两粥”。14岁开始读书,30岁中举,31岁中进士,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清朝人关后,王铎在南京降清,后赴北京出任清朝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然后又先后担任礼部左侍郎、太宗文皇帝录副总裁等。顺治九年病逝。由于明亡后,王铎继续出仕,这让他在人品节操上留下污点,因此他放纵自己的生活。“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欢问作”可以说是王铎在清代的生活写照。后来乾隆将其列入《贰臣传》,并查毁了他大量的书刊。
晚明时代,王铎是最有才华、最有影响力的书家。他非常勤奋,好临古帖,特别是“二王”的古帖。王铎称其书法“独宗羲献”,并为我们留下大量临帖作。可以在《十七帖》中反映出来。
《十七帖》被誉为“书中之龙”。它在石刻拓本巾的地位如同传世真迹巾的墨皇——《平复帖》。《十七帖》也是一件能全面反映王羲之草书艺术的作品。《十七帖》既超越了章草古朴的形质,舍去了隶书笔意的枷锁,因而显得更简约、实用。同时,它也没有狂草那么激烈动荡,充满火药味,而是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中和宁静之美。在点画形态上,《十七帖》运笔果断肯定,气停处则断,言未尽则连,前后相承,上接下应,体现了王羲之晚年对草书的运用和把握已经得心应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十七帖》在章法形式上,行字分明,交代清楚,直线式行款从一而终。在处理字的关系上,也是以二字组合为主。劲力飞动的牵丝虽然不多,但能恰到好处,彰显动静相宜的效果。
《十七帖》反映了王羲之书法“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精彩篇章。“中和之美”在书法上就是强调对立而和谐的统一,强调“势和体均”“平正安稳”。《十七帖》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和谐,这种情理统一的意境美。
《十七帖》历来被视为草书的圭臬。历代书家对它都下过不少功夫,如元代的赵孟烦、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刘墉、近代的林散之等。
4.王献之《中秋帖》鉴赏
王献之是王羲之最小的儿子,但在兄弟之中书法成就最高。书法史上将他和他父亲并称“二王”。王献之在很小的时候便显露出书法天赋。据说王献之曾取帚为笔,蘸泥汁书方丈大字于墙壁,观者达数百人。王羲之见后十分高兴地写信告诉家人:“子敬飞白大有意。”有一天,王羲之看王献之练字,为了考验儿子是否专心,乘其不备从后面夺他的笔,居然没有夺动。为此,王羲之非常欣慰地说:“此儿书,后当有大名。”后来王献之果然有大名,而且一度达到“比世皆高尚子敬”的程度。
王献之不仅向父亲学习书法,而且学习张芝的草书。《中秋帖》可以说是他草书的代表作。《中秋帖》古拙肥厚,充分发挥了草书的连绵笔势,信笔疾书,有一泻千里之势。今草发展到王献之,已经十分成熟了,并为后来的狂草奠定了基础。
《中秋帖》到清代时已成为皇宫的藏品。清高宗乾隆皇帝将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帖》、王殉的《伯远帖》这三件稀世珍宝,收藏在故宫的一间房内,并将这间房屋命名为“三希堂”。“三希堂”设立后,乾隆帝还命令朝臣精选官内秘藏的自魏晋以来至明朝的名家书法佳作摹刻上石,刻成《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帖》。
5.徐渭《墓表赋七律诗》鉴赏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天池生、青滕道人、山阴布衣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徐渭的身世非常不幸。他是庶出,出生不久丧父,生母改嫁,靠嫡母养大。徐渭自幼喜好读书。6岁时便能日诵千言,9岁时能写文章。20岁为诸生,南下广东入赘。41岁前,先后八次应举,但皆不中。曾一度被浙闽总督胡宗宪招为幕僚,颇得胡赏识。胡宗宪下狱后,徐渭内心的恐惧和倔强的性格交织在一起,造成精神分裂。他曾以铁钉贯耳、击碎阴囊等方法自杀,但都
未果。因怀疑其妻不忠,将其杀死,被判入狱七年。出狱后,他在精神病及各种疾病的折磨中,度过了人生最后的20年。
徐渭喜好作书,传世的书法作品有行书和行草。徐渭写草书大有怀素的狂势,点画多是破锋,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特别密,结字却特别散。有些大字行草,为了舒展笔势,也为了章法上的茂密,强行抻拉皴擦,竞出现不合古法的虎尾状的垂笔,其中也不乏纵放而失控的败笔。徐渭行草的代表作品有《墓表赋七律诗》,作品内容主要是反映他对科举的关注,如“朝廷久罢孝廉科,只尺公车奈若何。墓道且须镌石去,关门终见弃儒过”。
《墓表赋七律诗》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纵163.7厘米,横43厘米,引首印钤“公孙大娘”,收藏印钤“慎生赏”'李”,后钤“山阴布衣漱仙”“金垒山人”等。在这幅作品中,他将黄庭坚的笔法和米芾的笔法结合运用并加以发挥。就取法米芾而言,作品中有些字不但神似,而且形似,如第一行“廷”“何”出自米芾《多景楼诗帖》,行“雪”字出自米芾《苕溪诗帖》。就取法黄庭坚而言,如第一行“久”字,转折处断开再落锋,第二行“须”字也是同样的处理方法,这都出自黄庭坚《松风阁诗帖》。这幅书法作品在书法形式方面的创造,主要表现在连笔较多,但并不让人觉得累赘,即使捺画伸出较长,仍是实笔相连。不仅两字之间,即便是单个字,也是线条极力缠绕。徐渭就是这样通过繁复之笔,营造高密度、快节奏的气势。《墓表赋七律诗》整体上笔势酣畅,锐气十足,线条粗犷强劲,放浪开张,将书家狂傲不驯的个性、奇特雄放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