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制造:迎难而上的英雄 从不求世界的“温柔以待”!

 若愚仕鸣图书馆 2018-12-31

这篇推文我们准备了许久,不过,三天前,我们决定给它改个标题。


原本,我们只是想在这里发布一篇谈论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和未来如何迎难而上的访谈录,顺便推荐一下今晚9点35分将在深圳卫视播出的纪录片《中德制造》。


文章原本的题目是:《“中国制造”到底是什么水平?深圳卫视<中德制造>记者提问》。


但本周一,我们觉得,这么平淡的标题,完全不符合现在的情况了。因为当天发生了一件事:工信部正式公布,已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发放了5G系统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此举将有利于推动中国5G产业链的成熟与发展。


这不是一次平淡的“正式公布”,在近期的一系列事件的背景下,这次公布显得自信而又硬气——那句话这么说的来着?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5G是个代表。几十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成就,逐渐从低端制造向高端附加值转型升级;过往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等诸多问题,也在不断被突破。


无论是在小说里,还是在现实的世界中,既然有了新兴崛起、不断努力精进的英雄,也自然不缺乏固步守成、担忧地位不保的“武林盟主”。“盟主”的担忧,会引发怎样的动作,“英雄”又如何应对,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双方的气度和智慧。


因为,“新兴”与“守成”并非针锋相对、路径相反,甚至在很多时候,饱含着传承、发展和共赢的契机;但如果换一种形容词,“进取心”和“妒忌心”就算不是反义词 ,也绝对存在于全然不同的领域,是完全不同的心态。


更重要的是,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进取心”与“妒忌心”的争斗从未停止,但公平一点说,“妒忌心”从来没有胜利过!


我们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也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我们知道,迎难而上的英雄,从不会求世界的“温柔以待”。

今天的世界,中国的制造业,就是那个迎难而上的英雄。


曾有一位女子,说了这样一番话:“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战衣,脚踏五彩祥云来接我回去。”

是的,今天,2018年的12月12日,这句话尤为值得再三阅读。


中国的制造业,就要成为那个盖世英雄。



英雄盖世,迎难而上,先从认识自身开始。如何客观评价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判断?深圳卫视《中德制造》节目组邀请了两位专家进行深入解读。


白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


徐佳宾: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教授


《中德制造》记者: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


白明:过去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不大,人家没有给你什么好印象,也没有坏印象,就是没印象。现在我们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客观上来说,我们的发展水平还是不高的。你不可能白手起家一下就到高水平。当在水平低点的时候,很大程度上靠劳动力资源来发展。那么,粗放式发展很多问题就不可避免,定位档次低,就会给人家留下低端的印象。但是,我们中国的制造业不可能长期停留在低端。


徐佳宾:中国制造业这几年来有了很大提升,本身进行了结构调整。这个调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传统制造业,我们也开始注重,意味着我们现在要用先进的理念,高端的理念,尤其是在新一代技术革命、新一代产业变革当中,用智能技术来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所以可以说有落后的产品,但不一定有落后的产业,有夕阳的产品,但不一定有夕阳的产业。而且我们国家传统产业,占的比重非常高,有80%左右,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传统产业。


《中德制造》记者: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会遭遇哪些难题?


徐佳宾:原有产业的旧动能和新兴产业的新动能有一个培育的过程,这个交替过程必然会产生制造业的某一部分增长会减缓,另一部分增长会加速。在这种结构性交错之后,就会发现它的收入可能在下降、投资在下降。为什么?大家在选择。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说是一个探底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筑底的过程。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意味着我们在渐渐企稳,制造业正在寻找新动力,抛弃原有的旧动能。


白明:产能过剩和劳动力资源多的确是一对矛盾。但我们人类历史永远是新技术代替旧技术,任何替代都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那可能原来干这个事儿要十个人,现在就变成五个人,未来还可能变成一两个人。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么多人哪去是吧?我们应该看到我们每一次工业文明的发展,技术革命确实消除这些就业机会,但是也恰恰创造了很多的新机会。 比如说我们的这个通信业,没有通信发展,哪有互联网,没有互联网,哪有那么多的网站、电子商务。


《中德制造》记者: 哪些国家制造业发展值得中国学习借鉴?

徐佳宾:德国做得好。它就注意到,我们要做有品质的产品,必须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对一个企业来讲,但是对于某一个员工来讲,他可能要花一辈子的功夫,做成一个好的产品。所以(做出优质产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做一个好的工匠,把他的技能越磨越精。 
白明:德国制造业能崛起,在研发投入这个没的说,德国很重视,但德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精益求精,这个认真劲儿确实值得我们学习。还有敬业精神,假如说我就负责加工公司这件东西,那我这一辈子就研究它,我干的东西特别熟练,我干出的活你就干不出来。

《中德制造》记者:我们要如何改变外界对中国制造的偏见?

徐佳宾:这是一个过程,要从宏观方面营造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国家是有品牌的,一个产业是有品牌的,一个制造业也是有品牌的,它是一个从产品到国家共同拥有的荣誉。所以从一个消费者、某一个企业,到一个产业、市场,都必须要有品牌的意识。


白明:在往高端迈进的过程中,我觉得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把自己的问题给解决好,我们的质量和技术水平都要不断攀升,打铁还要自身硬。第二个方面,随着自身水平提升,我们也要让外界知道我们在提升,可以扩大宣传,消除侵害知识产权侵害品牌。如果发现非法经营,那么我们也要坚决打击,既要弘扬好的,也要打击差的,让中国制造业有法可依,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发展。


在工业化背景下,中德制造者如何实现一流产品的生产?是高标准,是品牌意识,还是匠心精神?1212日晚21:35,深圳卫视《中德制造》第三集《制造者》,为您揭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