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地缘格局的变迁如何塑造“日不落帝国”?

 老王abcd 2018-12-31

一个稳定的欧洲对英国在国际上的卓越地位是非常关键的,而欧洲的自我毁灭必然标志着其首要地位的结束。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在一个帝国的历史中,其兴衰成败、涤荡起伏的故事总是最扣人心弦的,同时也是最难理解和有最多误解的地方。“日不落帝国”也不例外。大英帝国或许是历史上存在过的“最奇特”的帝国。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帝国的中心与帝国主要领地之间至少相隔一个大洋;而帝国中心却没有控制与之仅咫尺之遥的欧洲大陆。这种奇特的地理分布注定了欧洲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会深刻的影响整个帝国的发展。本文即是以此入手,通过对十九世纪欧洲地缘格局的变迁与同时期大英帝国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与分析,为读者搭建起理解大英帝国兴衰成败的逻辑框架。

讲述大英帝国残酷战争与辉煌成就的文章不胜枚举。虽然其中精彩绝伦的故事和不断涌现的英雄人物令我痴迷,但是这些并非本文的重点。纵观整个十九世纪的欧洲历史,可以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为便于分析和论述,我也将十九世纪英帝国的发展脉络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欧洲地缘格局的变迁如何塑造“日不落帝国”?

描绘大英帝国的插画

第一个阶段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这一时期乍看起来是大英帝国最黑暗的时代:1776年的北美独立战争令英国失去了其在新世界最重要的殖民地,随后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更是令英国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其本土随时有被拿破仑征服的危险。但也正是这段黑暗时期奠定了“日不落帝国”辉煌的基础。美国的独立以及1812年英美战争使大量的保皇党人涌入加拿大,在重塑英国北美领地的同时,使加拿大这个英帝国最重要自治领的地位得到稳固。同样是由于美国的独立,使英国不得不开发新的犯人流放地,这也为澳大利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美国独立的思想与法国的启蒙运动是密不可分的,有学者认为正是那些参战帮助美国的法国老兵将共和的思想重新带回了法国,促成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这种说法至今尚有争议,但是美国独立与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是相通的。而法国大革命又为随后拿破仑的上台打下了基础。在拿破仑战争中,特拉法加海战的辉煌胜利奠定了皇家海军此后近百年的制海权。更重要的是,由于拿破仑对西班牙的征服以及柏林敕令的颁布,促使拉丁美洲原西班牙殖民地纷纷踏上独立之路,荷兰和法国自己的海外帝国遭到极大削弱。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对英帝国的崛起是决定性的。新大陆与欧洲老牌帝国在政治上联系的切断解除了英国的后顾之忧,使英国只要保持北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制海权,就可以放心的开拓海外版图。这里说一句题外话。正是出于上述原因,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坚决反对“欧洲协调”对欧洲之外事务的干涉;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外交大臣坎宁提出与美国一起反对欧洲大国干涉拉丁美洲事务;同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著名的《门罗宣言》出炉。拿破仑战争在无意识中也塑造了十九世纪美洲的地缘格局。

欧洲地缘格局的变迁如何塑造“日不落帝国”?

奠定英国海上霸权的特拉法加海战

第二个阶段是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到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的战事和精彩绝伦的博弈,但是这一时期在英帝国的发展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拿破仑战争已经结束,但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却在欧洲大陆上发展壮大。为了防止法国的再次崛起,也为了压制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思想浪潮,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缔造了由奥俄普英法五大国组成的“欧洲协调”机制。该机制成功的维持了欧洲近半个世纪稳定的均势格局。在这样有利的外部环境下,英国国内也展开了选举权改革和自由贸易改革。大英帝国的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

传统的帝国可以看做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单位。不同的殖民地在帝国中有各自不同的作用,但都在为帝国中心服务,完全听命于帝国中心的调遣。但是,正如文章开篇提到的,英帝国独特的样貌——中心与属地地理上的遥远距离和人口比例的悬殊——在新思想的影响下结出了新的果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后来的南非等殖民地逐渐成为英属自治领,拥有自己的议会和行政部门。各自治领通过贸易与英国本土相连,同时接受英国海军的保护和外交上的统一指挥。这一阶段也是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

欧洲地缘格局的变迁如何塑造“日不落帝国”?

1851年的万国博览会标志着英帝国达到鼎盛

第三个阶段是十九世纪下半叶。这一时期欧洲地缘格局再次发生剧变。法国大革命的余晖仍在深刻的影响着欧洲。1848年革命迫使“欧洲协调”的缔造者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亲王黯然下台以及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登上历史舞台。而正是这位拿破仑三世,通过克里米亚战争、扶植意大利和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运动,彻底打破了“欧洲协调”努力维持半个世纪之久的均势格局。也是由于这位法兰西皇帝的志大才疏,最终导致俾斯麦领导下的德意志帝国的崛起。

我们常说俾斯麦是“铁血宰相”。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著名的“铁血演讲”是俾斯麦在议会中为争取军队拨款而发表的多少有些夸张的言论。实际上俾斯麦支持的是有限战争并努力维持战后的欧洲稳定。为维持德意志帝国统一后欧洲基本和平的局面,俾斯麦打造了一套包含除法国外囊括所有欧洲大国的结盟体系。这个体系非常复杂且并非本文的重点,这里不便展开。但是其中有一点对英帝国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1871年的普法战争在法国人心中种下了仇恨德国的种子。为了转移法国人的注意力,俾斯麦不断鼓励法国人向欧洲之外寻求殖民扩张,这样就使法国触犯到英国的海外利益。时机对俾斯麦非常有利:英法两国在埃及问题上产生纠纷,而欧洲此时又掀起了瓜分非洲的殖民热潮。俾斯麦对非洲殖民问题的拿捏是非常精准的。对俾斯麦来说,非洲问题的作用在于制造矛盾转移欧洲大国特别是法国的注意力,形成各国有求于德国的态势;但是如果拿捏不准,非洲的擦枪走火很容易引爆欧洲的战争,这正是俾斯麦极力避免的。1884-1885年在俾斯麦和法国总理费里的主持下,欧洲各国在柏林举行会议,商讨各国在刚果的势力范围。并达成协议,规定一个帝国只有在对非洲殖民地建立起有效的控制后,才能宣布对其领土的所有权。在随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非洲就被以“和平”的方式瓜分殆尽。

欧洲地缘格局的变迁如何塑造“日不落帝国”?

通过上文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英帝国的发展与欧洲大陆地缘格局的变迁是密不可分的:北美独立与拿破仑战争在危机中奠定了大英帝国的基石;“欧洲协调”维持的欧陆均势格局,为英帝国的扩张和转型提供了可能,自由帝国的形成将英国推向权力的顶峰;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深刻的改变了欧洲大国格局,迫使各大国向海外寻求扩张。如果把同时期美国和日本的扩张也算进来的话,这种深刻的变化严重的破坏了英国对世界的掌控力。这些构成了理解欧洲格局与英帝国互动关系的逻辑框架的主体。

不过,我们的逻辑框架写到这里还没有完全搭建起来,拼图的完成还差最后一块。我们之所以说“欧洲协调”是成功的,正是由于这一机制维持了欧洲半个世纪的和平稳定。但是仔细想来,这一机制又是“残酷”的——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法国的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普奥俄三国在打击民族主义问题上找到了合作点;在地缘格局上,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四分五裂以及奥斯曼帝国的虚弱,为欧洲大国之间预留出了缓冲带。但是,随着欧洲协调的解体和德意志帝国的统一,这样的缓冲带消失了,奥地利和俄国一头扎进了巴尔干。十九世纪后期非洲的瓜分殆尽也使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无主之地”消失了。在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贯穿整个十九世纪的民主主义浪潮下,任何退让和妥协都被视作软弱和失败。极端的民族思想加上“缓冲带”的消失,最终让欧洲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正如文章开篇引言中的话,欧洲的毁灭也必然带来大英帝国的落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