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干地支

 无事不登三宝殿 2019-01-01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又称“干枝”。前人有云:“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


天干有十位,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位,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最早时,天干只是用来记日,因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以十进位的;地支用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二地支来相配。


后来人们觉得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会有三天相同,所以便改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如甲子、乙丑。


再后来,慢慢的,把这种记日法引进到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上。


这样,干支记年、记月、记日、记时的一整套体系就在实践过程中渐渐形成了。


随着人们将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方位等相对应,它的运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记时,现已广泛动用于各类数术学中。天干、地支在某些领域也被称为十母十二子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所以它们依次从头结合到尾一个循环,通称“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的次第是:

以上六十甲子,每个单位都可按照先后顺序分别代表不同的年、月、日、时。比如以日为例,清代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农历四月十一日是己亥,那么四月十二日、十三日就可顺次推知为庚子、辛丑……,四月十日、九日就可逆次推知为戊戌、丁酉……这样六十甲子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以至无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历法混乱,夏历、殷历、周历同时并存。三种历法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每年开头的月建不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改用夏历建亥之月的十月为一年的开头。此后直到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改用太阳历,才正式确定以夏历建寅之月的正月,作为一年的开头。此后两千年间,除了王莽、魏明帝时一度改为殷历,唐代武则天和唐肃宗一度改用周历,一般都以夏历的寅月作为一年的起始。

夏历建寅之月作为岁首的月份和地支对照名称列如下表:


记月之外,古人还用十二地支记时,这样一个昼夜下来,就是十二个时辰。

用现在的时间概念来说,每个时辰恰好等于两个小时,所谓“小时”,就是“小时辰”,也就是“半个时辰”的意思。

时辰和小时的对照情况如下表:


注1:在十二时辰化为现代时间上,如果碰上夏时制,我们可以作相应的调整,如原来的寅时是凌晨3点到5点,夏时制则可顺推为4点到6点。其他时辰按这个规律类推即可。


注2:用十二地支所记月、时是固定不变的,如子月必定是十一月,子时必定是夜半23点到1点,然而与之相配的天干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循环往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