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孩子谈到死亡……

 木香草堂 2019-01-01

-----【解读青春期】 

当孩子谈到死亡……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胡望心理师

一位母亲的焦虑:

一次,我不经意看到孩子的一篇练笔,文中提到如果她死了,有个同学会很伤心,因为那个同学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找她,当然是以开玩笑的口吻写的。

我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接下来的一天,孩子在写QQ空间时,问我“如果我死了”翻译的对不对,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莫非……

我就问孩子为什么会谈到“死”这个话题,孩子当时有些不耐烦地说,没什么事。孩子是说没什么事,可我的心里却七上八下的!

青少年的敏感话题

记得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对于“死亡”这个话题也是特别的关注。当时谈论的范围不仅局限于个人的生死,还涉及到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消亡。这是一个既感到害怕又觉得特别有趣的话题。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展开这个话题,因为我们对于死亡的理解是如此的肤浅,另外也是由于这个话题实在让人汗毛颤栗。

处于发育的青春期,看着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在突飞猛进地变化着,青少年会考虑一个问题:这种发育的终点是什么?由对生理问题的思考,慢慢地会扩展到思维、智力、才能等领域。他们可以从长辈身上明显地看到生理发展的轨迹。这既是清晰可见的,却又是不愿意看见的!

青少年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与父母是一致的。无敌的青春,以及伴随而来的叛逆和逐渐独立的个性,对自己是否也要沿着父母的发展轨迹走下去充满着无限否定。可否定之后,又不能给自己一个明确稳定的答案。青少年的矛盾与困惑即在于此。

如何精炼浓缩这一系列的问题呢?孩子们想到了一个诡异的词:死亡。

成年人的禁忌话题

即使作为成年人,当谈论起死亡时,我们还是有太多的困惑。我们的知识,我们的经验,都不足以说服自己以何种态度处之。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出现衰退,我们会明显感觉到向终点的靠近。这是不愿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痛苦现实。既然痛苦,又何必时时提及,更何况现实生活的压力也容不得成年人有太多的时间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很本能地回避它、远离它,使它慢慢地成为禁忌。

但当孩子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我们的恐慌如排山倒海般袭来。我觉得这样的焦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死亡本身的恐惧;二是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曾完全解决的问题;三是当孩子出现了相同的疑惑时,我们担心孩子不务正业,心理出现了问题。

我们是在担心孩子吗?我们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对于死亡还没有清晰的态度,而把问题的帽子扣到了孩子的头上。禁地被自己的孩子闯入,让我们的态度也变得矛盾了。我们无法将孩子蛮横地赶出去,因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可又没有让自己信服的答案呈献给孩子,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这是一个问题吗?可不可以当成是一次契机呢?

对死的关注即是对生的渴求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生来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这一对本能是如此的对立,却又如此的靠近。我们可以把运动、学习、冒险的行为,理解成强健体魄、拓展视野,增强自身生存能力的表现;同样也可以理解成延缓死亡进程、消除死亡威胁因素的手段。

既然生与死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那么仅限于探讨死亡这个必然的终点则显得太过狭窄、缺乏意义。如果把注意力转移到它的另一面,是否会让你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走出来看到阳光呢!

就大多数青少年而言,对于死亡的理解与探讨,更多的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行为。对于死亡的思考,正是青少年的思维对象从单一的具体事物逐渐发展为多元多层次的表现,也是青少年反观自身,逐渐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开始。

在青少年心智快速发展的时期,请与孩子一同成长!请不要讲太多的道理,你可以回顾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经历,谈一谈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它的各种理解。你会发现,在交流这个话题时,不仅孩子对生与死有了更多的理解,你自己也会有很多收获,而且你和孩子的心靠得更近了,孩子对你的不耐烦也变少了!

http://www./thread-64082-1-1.html

 当孩子谈到死亡……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