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钱史记----机制方孔钱为中国铜元之先驱

 国民一员 2019-01-01

密须哲 

密须哲于70年代购藏一枚机制光绪通宝当十方孔铜钱和一枚同版满穿铜元,背文为“奉天机器局造紫铜当十钱重二钱四分”, 钱径33.5毫米、穿径9毫米、厚1.4毫米、重8克,钱文楷体,钱体光圆,紫铜色质,包浆熟归,制作规范,品相精美。据考,此钱为奉天机器局于1895年前后只铸造过一次,遗存可见有“尔宝”大字和小字及“缶宝”三种版别,皆为试铸品精品,其文字为机制币之最多,字字清晰分明。(相片闲时拍照再发)。

纵观中国的货币史,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铸行秦半两到清晚期,一直为“外圆内方” 的铜铸货币形制,最早出现的机制光绪通宝,依然延续着方孔的制钱形式。如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福建省首先试制了用机器压制的方孔圆钱,正面钱文为直读;1889年广东省试制的光绪通宝机制方孔平钱,背穿上有“库平“2字,穿下有“一钱”2字,背文为满汉文“广”字,后来背文又改为满文“宝广局”。之后,多地铸局也都先后制造了机制方孔圆钱。这些机制方孔钱,除宝广局制量较大投入流通外,其余各局仅为试制品,存世稀少。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省正式制造出无孔铜元,随之各省竞相仿效,铜元则成为主要的流通辅币。由此可见,机制方孔钱是铜铸货币的过渡期和转折期,机制方孔钱成为中国铜元之先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奉天机器局造紫铜当十钱重二钱四分机制光绪通宝方孔铜钱之径与后来的铜元相接近,并标明重量为二钱四分,形制与原来的铸钱大不相同,紫铜质更含有铜元的韵味,而当时其他钱局的机制方孔钱基本仍沿袭原来的小平铸钱形制及铜质,因而更显得此钱别开生面,先声夺人,从而奠定了我国铜铸币形制的基础,成为中国方孔圆钱向铜元过渡时期的典型代表货币。

光绪通宝机制方孔钱为我国逐渐改变制钱格局为机制 铜元形式奠定了基础,更替了翻模铸钱,是我国铸币技术的一大进步。光绪通宝机制钱出现无穿的现象,一种可能是无意间疏漏锻穿工序,另一种可能是有意省去穿孔一道工序,减少制作模具和修穿的麻烦,虽然不符合方孔钱币的制式,却也是钱币形制的有效改革,只所以为试铸币皆缘于此,演变成为清铜元的形式,随之出现铜元这一制式就是铁证,故而遗存下“奉天机器局造紫铜当十钱重三钱四分”光绪通宝的“满穿精品”。不论何因,当今已经没有争论的必要,事实证于雄辨。因此,本人认为所藏有穿和无穿的一对机制光绪通宝当十铜钱,作为清光绪年间币制重大改革的一种表现,再不能沉睡下去,且不说有无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其码具有观赏价值,令人赏心悦目,藏而无憾。

                           2012.4.12.密须哲作于平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