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78讲 《授书论》刚柔合体

 長江頭 2019-01-01

一、原文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忽勞逸而分軀。或恬澹雍容,內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峰芒

二、注释

① 消息:引发书写者书写情感的产生以及变化的情形和情况

② 性情:书写意境和书写情感。

③ 刚柔:阳刚与阴柔。这里指的是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以及它们的书写表达表现形式所表现出来刚烈与温和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

④ 劳逸:本意指劳作与休息。这里引申为书写情感所表现反映出来的烈与温和两种相对状态。

      折挫槎枿:书写中的四种具体的运笔用意。“折”,书写中的折笔。“挫”,书写中的顿抑之笔。“槎”,砍斫,书写中的断笔。“枿”(音:nie),柳木经砍后而再生的枝芽,这里指断笔之后的带笔,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笔断意连之笔。

⑥ 外曜峰芒:将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外曜”,猶言“外露”。“峰芒”,同“锋芒”。

三、译文

然而,触景生情。能够引发书写情感的产生和书写意境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书法家会产生出各种不同的书写情感,最终则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书写意境。书写的情感和书写的意境是丰富多彩的,其表达表现的形式有刚有柔,忽刚忽柔,刚柔相间,大有让人眼花缭乱之感,但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思路和线索却是清晰可辨的。具体说来,就是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以及它们的表达表现方式总体上有阳刚和阴柔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有的书作表现为阳刚之烈,有的书作则表现为阴柔之和。无论是表现阳刚之烈还是表现阴柔之和,其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与其表达表现形式都应该协调一致,与之对应的书体形式与其所表达表现的书写内容都应该统一。无论是书写阳刚意境的书写内容还是书写阴柔意境的书写内容,是表达表现刚烈的书写情感还是表达表现柔和的书写情感,其运笔用意都要有韵律感和节奏感,都要有刚柔交替变化。既不能一烈到底,也不能一和至终。有的书法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表现为坦然安静,从容不迫,但这种文雅大方的表现形式中一定要有书写意境的挈领,应该有一种书写的思想精神予以支撑。有的书法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表现为刚毅激烈,将书写的情感和书写意境则毫不掩饰乃至加以夸张地予以表现出来。

 

四、品评: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然”,然而,表示意思转折。因为上一章讲的是书法学习中的“诱进之途”,这一章则讲的是书法作品创作中的书写情感,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而需要转折。“消息”,本意指各种信息以及信息来源,这里指引发书写者书写情感的产生以及书写情感变化的情形和情况,即触发书写情感的原因。“消息多方”,能够引起书写情感的产生以及变化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或者说多种原因都能够引发书写情感。“性情”,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性情不一”,书法家所产生和要表达表现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是多种多样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然而,触景生情。能够引发书写情感的产生和书写意境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书法家会产生出各种不同的书写情感,最终则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书写意境。

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躯“乍”,忽然,突然。“刚柔”,阳刚与阴柔。这里指的是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以及它们的书写表达表现形式所表现出来刚烈与温和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体”,有两层含意。一层含意指的是不同的书体形式,另一层含意则指的是书写意境的思想精神内容,即书法作品所要表达表现的主题思想。“合体”,也有两层含意。一层含意指的是书写情感与书写意境自身的相合,即书写情感要为书写意境服务,要受书写意境的支配与制约。另一层含意指的是书体形式与书写内容的相合,即书体形式要为书写内容服务,要受书写内容的支配与制约。“忽”,忽然,突然,与“乍”同意。“劳”,原意指劳作,这里引申为书写情感反映表现的刚烈性。“逸”,原意指休息,这里引申为书写情感反映表现的温和性。“躯”,与“体”同意。“分躯”,也有两层含意。一层含意指的是书写情感反映表现的刚烈性与温和性二者之间的明显区分,即书写情感要随书写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反映刚烈的内容时要表达表现出刚烈的运笔用意,反映温和的内容时要表达表现出温和的运笔用意。另一层含意指的是,书写阳刚意境的书写内容时,书写情感的表达表现应该以刚烈为主调,但却不是全部都是刚烈的运笔用意,应该是一种以刚烈为主基调的刚柔交替变化,即刚中有柔,以柔衬刚。书写阴柔意境的书写内容时,书写情感的表达表现应该以柔和为主调,但却不是全部都是柔和的运笔用意,应该是一种以柔和为主基调的柔刚交替变化,即柔中有刚,以刚衬柔。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写的情感和书写的意境是丰富多彩的,其表达表现的形式有刚有柔,忽刚忽柔,刚柔相间,大有让人眼花缭乱之感,但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思路和线索却是清晰可辨的。具体说来,就是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以及它们的表达表现方式总体上有阳刚和阴柔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有的书作表现为阳刚之烈,有的书作则表现为阴柔之和。无论是表现阳刚之烈还是表现阴柔之和,其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都应该协调一致,与之对应的书体形式与其所表达表现的书写内容都应该统一。无论是书写阳刚意境的书写内容还是书写阴柔意境的书写内容,是表达表现刚烈的书写情感还是表达表现柔和的书写情感,其运笔用意都要有音律感和节奏感,都要有刚柔交替变化,既不能一烈到底,也不能一和至终。

或恬澹雍容,内涵筋骨“或”,或者,有的,有时。“恬”,坦然。“澹”,安静。“雍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涵”,包含,包容。“筋”,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骨”,骨骼。以往人们解读书法时多以人体作比喻,“筋骨”在人体中起支撑的作用,同时主导着人体的运动。“筋骨”借用到书法解读中,则指的是书作以及书作中个字的结体形象。这里的“内涵筋骨”则指的是在文雅大方的外在形式中应该有书写意境的主领,即应该有书写的思想精神体现其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的书法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表现为坦然安静,从容不迫,但这种文雅大方的表现形式中一定要有书写意境的挈领,应该有一种书写的思想精神予以支撑。

或折挫槎枿,外曜峰芒折”,书写中的折笔。“挫”,书写中的顿抑之笔。“槎”,砍斫,书写中的断笔。“枿”,柳木经砍后而再生的枝芽,这里指断笔以后的带笔,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笔断意连之笔。“外曜”,外露炫耀,将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毫不掩饰乃至加以夸张地表现出来。“峰芒”同“锋芒”,这里指的就是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的书法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表现为刚毅激烈,将书写的情感和书写意境则毫不掩饰乃至加以夸张地予以表现出来。

这一章讲的是书法作品的创作。为什么会给出这样一个结论呢?要解答这一问题,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书法作品的创作。

什么是书法作品的创作呢?第三十八章中孙过庭写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在那一章中,这句话解答的是书法艺术的目的和作用。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应该和诗赋文章一样,都是用来达情表意的。现在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所谓的“情动”就是触景生情。“形”就是情感的产生、情感的形成以及情感的升华,即意境的形成。“言”就是将情感和意境以语言的形式予以表达表现。不难理解,如此的情感产生,情感形成,情感升华,以至意境的形成,且以语言的形式予以表达表现的过程就是创作。现在问题清楚了,书法艺术中的创作所创的就是书写意境。书写意境从何而来?从书写的情感而来,是由书写情感的升华而来。书写情感从何而来,触景而生。

关于书法作品创作的这些基本的概念搞清楚了以后,还得谈一个问题。这段文字里面有个文眼,这个文眼就是“性情”两个字。说到文眼,还得再将话头往长说一点。“性情”二字在《书谱》中属于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字,有独字出现的地方,有连字出现的地方,此处称“性情”,别处又曰“情性”。 关于“性情”二字的解读,在前些章中都是明确过的,其中的“性”就是书写意境,其中的“情”就是书写情感。这里其所以将“性情”二字重解重讲,是因为这两个字不仅是这段文字的文眼,同时也是《书谱》通篇的文眼。“书法之旨”是《书谱》的思想中心,而“书法之旨”就是以“情性”两个字为中心的。可以见得,正确解读“性情”两个字对于解读这段文字,乃至解读《书谱》是至关重要的。以往关于《书谱》的诸多注释译文,所发生的偏差和错误,问题全都出现在对“性情”二字的解读上,有的偏解,有的不解,这就是不能正确解读《书谱》的症结所在。

现在再来品读这段文字。“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一句,所阐述的是书写情感的产生和书写意境的形成。“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躯”一句,则阐述的是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和反映。“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峰芒。”两句,则具体说明表达表现不同的书写情感,抒发不同的书写意境时各自不同的运笔用意。由此可以见得,这段文字讲的就是书法作品的创作。

这里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说明。其一,“创作”之概念自古有之,但“创作”一词的出现却是现当代的事情,古代人是不这样说的,在古代的书法论著中是找不到的。书法作品创作这一清晰概念的形成和应用也是近当代的事情,之前是没有这么清晰的,或者说这一概念很不明确的。以往“创作”这一概念连同其概念一直是被包含于“写字”和“书写”两个概念之中的,现在将其从“写字”和“书写”两个概念中分离出来了。

其二,“创作”一词,虽然问世较晚,但一经问世却很流行。到了当代,“创作”一词在书法艺术领域中,可以说已经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汇。学习书法的人也好,书法家也好,书法评论家也好,不管他们知不知道什么是书法作品的创作,能不能对书法作品的创作说清道白,这些都不影响他们对“创作”一词的应用,“创作”一词是他们最常用也是最爱用的一个词。

其三,大家都在谈“创作”,然而,什么是创作?创什么?如何创?却很少有人去理会它。将以往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进行一番梳理,就会发现,书法家无数,书法作品无数,真正在搞创作的书法家有限,真正属于创作的书法作品有限。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值得欣喜兴奋和骄傲的是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孙过庭这位书法理论家就已经将书法作品的创作这个问题提出来了,而且予以了阐述,对书法作品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均一一给出了正面的、正确的解答,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书法理论财富。遗憾的是这一千多年间很少有人理会它,今天将它发掘出来,相信这一理论在今后的中国书坛一定会大放异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