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秋鹄书屋 2019-01-01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清 任伯年《竹林七贤图》

明清绘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有丰饶的绘画表现,尤其是墨竹这一领域,出现许多富有特色的画家,独树一帜 ,各领风骚。

明代王绂 写竹妙绝一时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大家可能觉得王绂这名字很陌生,但他却是明代公认最会画竹子的人。据《明史‧列传第一七四‧文苑二》记载王绂:“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也就是说他画的竹石在当代是“一绝”。

明代的画家有一个倾向,崇古之风很盛,尊崇宋元传统。王绂也不例外,他的墨竹继承文同、柯九思和倪瓒等人的传统。但他虽崇古却不泥于古,不论是布局章法或者是笔法墨色,都有他独到之妙,温雅飘逸又挥洒自如,独特的风格,开了元末明初画竹的新页。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明 王绂《风竹图》

王绂这幅《风竹图》画的是数枝长长短短的、从上往下倒悬的竹枝,在微风中,优雅地轻摆着丰姿,很是自得其乐。

画幅上方,茂密的竹叶清朗秀致,焕发着生命的光采。不期然地,一枝顽竹凌空而下,顺着风,轻摇慢摆。瘦长而美妙的细枝,下探复下探,过程幽微典雅。叶与叶相互摩擦中,簌簌然吟哦起幽曲一般,给人极为美妙的感受。观者很容易为其风姿绰约、灵动有神而倾倒。

元代以来,文人画家盛行以书入画,以书法的运笔来作画,随机而动,顺势而为。《风竹图》的叶片是整幅画的美感中心,用楷书笔意,一笔一画皆严守笔法,务使叶片外形完善优美,最终每片叶子都能含蓄地安于本位,又各显昂扬的动势,片片如此,整幅画因而充满了飘逸温妍的意趣。

竹叶是以“介字点”的笔法加以变化,为呈现临风摇曳之姿,叶片的方向很是讲究,尤其叶尖末稍那小小的翻转,更凸显风动之美。不论大叶小叶,悠悠然如清风拂面。整个布局中规中矩,层层交叠,错落有序,显现出一种意态安闲,饶富韵致的风情。

王绂有一高足叫夏昶,承传了王绂的画风,名声仅次于王绂。师徒两人在明代画坛占了一个重要的席位。《明史·列传第一七四·文苑二》记载:“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画竹一枝,值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意思是说夏昶的画非常值钱,价码太高,一般人买不下手,往往都是买来当作礼物馈赠他人,手上有夏昶画作的,大都是这么来的。

清朝郑板桥 诗书画“三绝”

郑燮(公元1693-1766年),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县人,先世居苏州。他是清朝官员、学者、书画家,擅长画竹,一生几乎都在画竹、石。他说自己画竹没有师承,都是向大自然学来的:“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题竹诗》)他通过观察体悟和持续的尝试,掌握技法精髓,创出纯属自己的风格。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清 郑板桥《竹石图》

著名画家徐悲鸿跋板桥《兰竹石轴》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仅相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郑板桥作画喜欢把诗书一起入画。别的画家会把诗书当做外围元素,用来烘托主体。郑板桥把这些元素等同看待,让它们进入画面中,成为画作的一部分,诗书画交织融溶,手法创新。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清 郑板桥《竹石图》

在书法方面,他是以隶书为主,融合楷、行书体,特别是他加上北碑的笔势间架与朴拙风格,率性大胆的落笔用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世人称他的诗、书、画为“三绝”。

他每幅画的题款,句句有感而发,寓意深刻,在绘画与书写的过程中,把心中想的、眼中看的全化为诗句。其实这些诗句是在描绘他自己,阐述他自己对人生、对艺术的理念。

板桥先生题画诗

我们来看看板桥先生在这些题跋中透露的理念,他在竹子身上投寄了人生观: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题画竹》

《清代学者像传》说郑板桥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投注在竹子身上。人的一生有几个四十年?他几乎全拿来画竹,去芜存菁,练达熟透时,面对各种样貌的竹子都可以画出新意。这也像是人生练达透彻的境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他为官勤政廉明,爱民如子,特别是在潍县任上,为救灾民,他“设粥厂、捐廉代输(捐款帮助输运)、开仓赈贷、以工代赈”,想方设法纾解民难。当他在衙门公舍中听到竹子发出沙沙的响声,心中就联想到,那是否是百姓发出的悲苦呼声?流露心系苍生的仁爱!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竹石》

郑板桥透过这首《题竹石》咏叹竹子,比喻人之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风骨,不忧出身困苦也不惧困难的考验。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清 郑板桥《墨竹图》

其实,“胸有成竹”、“胸无成竹”根本上是不相悖的。文与可的竹画好似胸中拥入千山万壑的竹,然后好整以暇地、从容落笔。而郑板桥心中没有既定的竹样,作画时,所谓的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都没有了,笔起墨落之际,短长肥瘦、浓淡疏密的千姿百态纷纷涌现,势不可挡。这是他四十年间“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自然流露。

对历代众多墨竹画家而言,竹子不单是他们美的情怀投注的对象,也是他们人格的反映和写照。在中华文化中,画家画竹已由写实、写意而进入了艺术与人生观的表现层面。这些墨竹画家把墨竹推上了艺术之巅,促使墨竹在中国绘画史上站定一个重要席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