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东北民谣称:“关东山,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即以“乌拉草”代替“鹿茸角”,足可见乌拉草在老东北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与人参、貂皮、鹿茸角这些名贵的奢侈品相比,乌拉草比较接地气,距离草根更接近一些,也更实际一些。 乌拉草生长在东北山林中的河套、沼泽处、塔头甸子上,一蓬蓬一丛丛随风舞动,像一头头桀骜不驯的小狮子,茂盛的毛发生机勃勃。秋冬时节,那细长的茎叶柔软而坚韧,枯而不死,风摧不折,在东北大地万千草本植物中间,彰显着独特的个性魅力。 乌拉草是莎草科薹(tái)草属植物,与巴拿马草、台湾草并称为世界三大宝草。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地区和外兴安岭以南广袤的森林、河套、草甸、沼泽中,蒙古、朝鲜、日本等国也能觅到其身影。乌拉草富含植物蛋白及铁、钙、锌等微量元素,贴身使用可促进人体微循环的改善,使人经脉通畅,肌肤健美。乌拉草还具有抗真菌的作用,絮入鞋中可除脚臭不生脚气,还可以治疗马的消化系统疾病等。 说乌拉草不能不说靰鞡鞋(wùla)。乌拉也写作靰鞡、兀剌,满语意为皮靴,一种用野兽皮革缝制的鞋子。早些年东北有一则谜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穿靰鞡鞋絮乌拉草的场景——“有大有小,东北之宝。皮里没肉,肚中有草。脸上有褶,耳朵不少。放下不动,绑上就跑。” 采集乌拉草多在秋季,成熟的乌拉草水分少而柔韧性强。刚刚采集下来的乌拉草侧面容易划伤人的肌肤,直接絮进靰鞡鞋里,脚趾会很不舒服,保暖性也较差。聪明的东北先民就用木棒或木榔头捶打,使之更柔韧,也更柔和,垫在脚下更加舒适保暖。 记得小时候的秋天,父亲会选择中秋节后某一个晴朗的日子,领着我到山中打乌拉草。父亲教我,打乌拉草尽量不使用镰刀,戴上皮手套连根拔,保持草的完整性,有根的乌拉草柔韧性更强一些。 回家后,要把乌拉草放在避免太阳直射的地方,阴干一段时间。等草阴干好了,母亲就用洗衣的棒槌,仔细敲打每一缕乌拉草,使得细腻如鸟巢内部,以备整个冬天全家人御寒,避免两脚生冻疮。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在冬季穿鞋有了更多的选择。时尚的雪地鞋、运动鞋、棉皮鞋样式越来越多,保暖性更强,也更轻便。随着时代的发展,用兽皮缝制的靰鞡鞋成为博物馆的古董,乌拉草逐渐成为一些中老年人对童年往事的追忆。那葳蕤茂盛、摇曳生姿、记录我们童年美妙时光的“神草”,真的就随风消逝了吗?想起来多多少少让人有一些感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