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人在天涯看雪花 2019-01-01

2018年173


整理 | 小丫

参考 | 《精进》,采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这一周听了些挺有意思的书,《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苏东坡传》、《万古江河》还有《宇宙奥德赛:漫步太阳系》,相比看专业书的费脑,看闲书带来的愉悦感很强烈。


历史洪流中有太多有意思的人和事了,有时候很难想象,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巨大的成吉思汗居然活在距今不到800年的时代。800年间,世界的篇章翻了一页又一页。


宇宙的存在更是神奇,你想象不到它的广袤与绚烂,也想象不到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如何默默演化了几十亿年,直到300多万年前人类才开始学会使用工具。


当你开始回望历史,探求宇宙,会越觉得自己的渺小与无知,诸多解不开的烦恼和求不得的欲望,都似浮云尘埃。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什么书呢?


还是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很厉害的人》。


这本书提供了7个精进渠道: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而且每个渠道作者都给出了详细的“精进方法论”。这些方法论只要我们愿意思考并坚持实践,就可以验证结果。


上周末和大家分享了这本书的第一个精进渠道:时间。



今天接着分享第二个精进渠道:选择。剩下的五个精进渠道,后续就不再详细拆解了,建议大家自己把书买回来好好看看。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


阅读导图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PS:今天的拆解非常详细,几乎把这一章的重要信息都摘录上来了,篇幅较长,请有耐心的看完,一定有所收获。


01


从终极问题出发

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所谓“选择”,就是“审分寸”,而“分寸”,就是“本末轻重”。要能权衡好“本末轻重”,就得有“价值意识”,也就是要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在内心中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


小丫很喜欢“本末轻重”这个词,它代表我们所做的每个选择,必须遵循自己内心的“价值尺度”,区分出优先项和次要项。


应该如何界定自己内心的“价值尺度”呢?这个视乎人的自我标准、内心渴望与格局。如果你想拥有更好的,势必要懂得如何选择更好的。


  • 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大多数人的行为极其容易受环境所影响。比如一个年轻人,如果不小心考入了一所不怎么优秀的学校,很容易因环境暗示、不称职的老师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的带动作用,就降低了对自己的标准,以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让自己尽可能感到适应。适应的结果,就是使自己真的沦为了一个平庸、荒废学业的人。


但如果采用一种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打破环境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事物,结局会不会被改写呢?


比如:


选择高水平的网络在线课程,以精进自己的学业;

选择与最优秀的同学或朋友交流,不选择和只懂吃喝玩乐的同学为伍;

选择参加各种具有挑战性的竞赛项目,不选择只满足于基本的课业完成;

.......


如果一个人能坚持用上述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相信即便身处不太优秀的学校,自己也有机会成为更优秀的人。


决策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满意原则”。意思是:


人在做选择时,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而不再看后面余下的选项,哪怕余下的选项里可能有最好的。


而“满意原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的内心标准不高。如果内心的标准比较高,就会在做选择时多比较一些选项,选中“最优”的那个。


譬如上面提到的年轻人,如果内心标准很高,那么当他面临“二三流大学的生活应如何度过”的选择时,就会选择“打破环境束缚”而不是降低自我标准去“适应环境”。


  • 内心真正渴望的,就是更好的选择


当面临以下选项时,你最想要的是哪个?


一份朝九晚五薪资合理的工作?

一门光鲜体面受人尊重的职业?

一个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挑战?

......


我们不妨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去做选择。这个“最高目标”,不是那些可被度量且数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标,而是指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它是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极高期许,也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真正渴望。


当然,我们无法期望在短时间内就寻找到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它可能是一瞬间的顿悟,也可能是一个曲折反复的漫长过程。如果我们在面临选择时,愿意多拿出一点勇气,去设立更高的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更多好的选项。


  • 扩大你的格局,选择更为宽阔


你内心的“价值尺度”,其实反映了你的“格局”,格局更高的人,或许能发现更多优质的选择。


格局为何?《一代宗师》中提出了“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精进》的作者采铜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层次的格局,并从“目标”、“眼界”、“信念”三个维度进行阐释。


(1)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


(2)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目标:作为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


(3)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目标:为理念而生,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求真理之美,保持内心的诚实。


(4)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认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应努力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


如果说在零度格局下,盲众看到的是幻象和噪声;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最深处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不管什么格局,都应该是从自己内心出发的选择,也无法强求所有人都拥有至高的格局。只是如果你愿意在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往前再走一步,或许就能看到更大的天地,拥有更多好的选择。


02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 我们是如何走入两难困境的?


成年人的世界,真的挺不容易的,要赚钱养家,要发展事业,还要平衡家庭关系,无时无刻都在做权衡、做选择。即便是还未正式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也有许多关乎选择的烦恼,比如读什么专业、选什么公司、要不要考研。


采铜从网友来信中,摘取了三个颇有代表性的案例。


案例一:


想学动画制作的大学生,但因高考失利读了国际贸易,因为专业课程和社团工作,忙得无法进修动画制作课程,什么都做不好,很迷茫。


案例二:


刚毕业的大学生,新工作无关痛痒,渴望到大城市展现才华,做有技术水准的工作,学习专业技能。但自己不专业且无才华,没有信心走出去,很自卑。


案例三:


在读博士,因为导师毫无意义的指导和对自己的各种否定,感觉非常痛苦。每天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想在本专业继续下去,找不到方向。


这三个案例,虽然境况各不一样,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他们存在一个共通的模式:



  • 有唯一的理想目标

  • 理想目标与现实处境相差悬殊,严重冲突

  •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导致糟糕的内心状态


这个共通模式,是不是和我们面临选择时的烦恼很像?


当我们陷入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事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上面三个案例,就存在各自的“隐含假设”:



这些隐含假设,看似有自己的“合理性”,但不过是不同形式的“偏见”,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些假设是对的。


想要走出困局,我们应该廓清这些假设中的不合理成分,挣脱思维束缚,去寻找新的“可能选项”。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不妨先试试这三步:


  •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 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 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思考“可能选项”并尝试


  • 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人生选择当中,还有四个典型的隐含假设:


(1)赛道假设


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比赛,获胜者寥寥无几,从而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不敢试错的在固化轨道上不停的跑着。


(2)低关联假设


人生的种种经历相互独立,不存在关联,有些经历毫无意义。


(3)僵固型心智


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比如认为自己天赋不够、智商平平,遇到挫折时自怨自艾,失去勇气。


(4)零和博弈


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很少构想“双赢”方案。


  • 新的思维框架,探寻新的可能


打破僵化的教条,用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去寻找新的可能性。


(1)目标悬置


当有多个目标想实现时,很多人会采用以下两种模式去行动:


串行模式:先尽快实现A目标,再实现B目标

并行模式:AB目标同时进行


这两种模式都会因急于完成目标,而使得压力增加,忧心忡忡,这时可以采用“目标悬置模式”:


暂时把目标停一停、放一放,空出来的时间可以休息放松,也可以做完全不同的事情。等到时机成熟,重新开始目标完成。


比如斯坦福大学的学制改革,将连续4年学习制,改为“终身多次进出学校”的6年制学习。


(2)能力嫁接


发现兴趣与专业之间的潜在关联,进行统合。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当你处在才能无法发挥的境地时,试着寻找施展你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找到新的适用空间。


比如小丫的工作是投资,兴趣是写作,现在每天在做的内容输出,就是把专业的投资知识和写作结合起来进行,为自己的能力找到了新的出口。


(3)特性改造


工作和爱好并非完全隔绝,我们可以通过“特性改造”来增加工作的趣味性和爱好的仪式感。


改造工作特性:优化时间分配、优化工具、改善同事关系、影响上级的想法和思路。比如,爱好是画画,可以考虑在日常工作时通过构图来表达想法、展现才能,引起同事和领导的欣赏。并在公司推广视觉思考的方法,帮助更多人提升工作效率和沟通效果。


改造爱好特性: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把热爱的事做得更可持续和有价值,甚至升级成事业。


总之,永远不要放弃寻找“第三选择”,在更高目标的指引下,从不确定性中创造出更好的机会。


03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选择太多怎么办?


当代社会与过去的一个不同点是,过去人们常常因选择极其有限而痛苦,而现在人们常常因为选择过多而痛苦。

——《流动的时代》齐格蒙特.鲍曼


我们该如何在众多选择当中,找到一个最合适自己的并确信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呢?


有一个基本方法是“精细化思考”:即利用工具,对各个选项从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比如“维度分析法”: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维度,对每个维度做出评估。


举例:当面临A、B、C、D四个工作机会时,如何选择?


(1)重新定义问题


把“四个工作选哪个”重新定义为更根源性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工作?


(2)因素穷举


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比如培训指导、工作强度、团队氛围、考评制度、晋升空间、工作环境、收入、弹性时间、声望等等(具体可看书中给出的“职业价值”列表)。


(3)因素赋权


对罗列出来的因素按重要性进行权重打分(-5分到5分),完全不看重的打0分,不想要的可以打负分,打多少分和我们的内心标准紧密相连。


(4)列表统计


将各个机会的权重分和因素分进行统计,得到每个工作机会的总分,取最高分的工作机会。


“维度分析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选择难题,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境。比如在面临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强烈的选择时,聆听内心的声音会比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更好。


04


人性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从整个人生的视角来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过程当中会发生某些我们期待或不期待的改变,我们的选择也会被修正、被重塑,单次选择的重要性也许被我们高估了。但不论如何选择,某些深刻的经历和体验会被永久地保留下来,成为我们人生中无法改变的印痕。


  •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在决策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规则遵循理论”:


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的适应,所以称为“适当性逻辑”。


比如一个博士生在做未来的职业选择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专业,这是最符合他们身份的一个选择。


在东方文化下,“身份”更多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诸于个人身上的,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于是它就成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框框,限定、阻碍了我们的思考,使得我们看似在选择,实际上在做一些注定要做的事。


当我们面临现实的选择困境,是否有勇气进行自我审视并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新的选择?


  • 重新选择,并不用全部推倒重来


我们的人生是通过一次又一次“建设性的改变”搭建起来的,这是一个不断校正假设、重新选择的过程。有时候我们会选错,但仍然可以重新选择,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而且重新选择并不意味着需要全部推倒重来。


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两个理论,叫做“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


外职业生涯,包括人的职位、社会角色等,往往会受外部机遇、生存环境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


内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一般来说是连续发展着的、延绵在人的一生之中。


人的许多选择,往往是在“外在职业生涯”层面发生的,当我们准备做出这类选择时,可能会因为害怕而患得患失,却没有意识到,无论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变。


而最终带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变的东西。


05


以上,就是《精进》一书中关于“选择”方面的精进方法分享。


其实,人生就是持续反复的构造,既是不断延续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就像一个故事,有冲突、有转折、有高潮,也有预埋在暗处的各种伏笔,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发挥奇效。


所以,当你面对一项重要的人生选择时,不妨试着为自己设计一个有关“人生”的故事,弄明白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自己是如何成长、变化和坚持的,然后才可以做出一个尽可能好的面向未来的选择。


精彩提炼


所谓选择,就是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06


互动赠书环节


你最近面临的一个选择困境是什么?试着运用书中提到的方法,列出其中的可选项以及可能存在的隐含假设,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留言区分享你的回答,对优质回答(有明确分析、拆解,回答不低于100字,纯原创)的,小丫将从中抽取3位读者,赠送《精进》的实体书一本,获赠名单将在下周末的读书专栏进行公示哦。


上期读书获奖名单


读者@平凡的世界

读者@梦涵

读者@Anna

读者@monster

读者@Yuan不朽老兵


原计划只抽取三位回答最好的读者赠书,但这五位小伙伴确实很用心的看完了内容,而且分享了自己的计划和心得,希望未来能看到你们回来打卡,告诉小丫“目标已经完成!”


请获得赠书的五位小伙伴,留言区留下你们的收件人信息,书籍下周寄送。




欢迎大家加入小丫的“周末读书”计划,每周末一起读一本书,一年读50本书,革新知识与认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